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清河镇

清河镇

①北宋置,属千乘县。即今山东广饶县治。金属乐安县,后改名乐安镇。

②金置,属厌次县。即今山东惠民县东南七十里清河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③在今北京市海淀东北十二里。为京北要地。《元史· 顺帝纪》: 至元二十四年 (1364) 四月,“秃坚帖木儿兵至清河列营”。七月,“孛罗帖木儿前锋军入居庸关,皇太子亲率军御于清河”。即此。


(1)区片名。在北京市海淀区东部、昌平路西侧,大部在清河北岸,小部在清河南岸。因跨清河而得名。金称清河馆,元称清河社,明称清河店、清河里,清称清河镇,也称清河村、上清河。金、元、明、清为昌平县(州)辖域(清末,一说民国初,一度划归宛平县,后又复归昌平县)。1949年1月划归北平市第十九区,同年7月划归第十七区。1949年底成立清河镇人民政府。1950年划归北京市第十四区,1952年划归海淀区。1952—1957年为海淀区一镇。1958年撤销其镇建置,并入清河公社。1959年成立清河街道办事处。历史上,清河镇一直是北京城北通长城内外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镇。元、明、清都曾在此驻兵把守,镇北的小营、镇西北的西二旗、镇东北的西三旗都曾是当时的兵营,镇西还曾设传递紧急情报的烽火台。清河二街是繁华的商业街。西北部分布多家毛织厂,为市毛纺织工业基地。东北部为科研、教育单位较集中的地区。有西三旗建材城,南侧为高校集中的学院路地区。镇内有明建广济桥和清建清真寺,西侧有西汉古城遗址和汉代墓葬区。京包铁路设有清河站。昌平路经镇东侧,通多路公共汽车。(2)今镇名。(1)在山西省稷山县东南部。面积70.9平方千米。人口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河,人口5350。原名小河镇,1946年改称现名。1949年属稷山县第二区,1953年为清河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置镇。主产小麦、棉花,盛产瓜果、蔬菜。有蜜枣加工、钻石加工等厂。有公路通县城。古迹有北阳城砖塔。有七级温泉和疗养院。(2)在吉林省集安市西北部。面积504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河,人口5540。镇以河名。1956年为青沟、矿山二乡,1958年二乡合并设钢铁公社,1962年析置清河公社。1983年改乡,同年置镇。所产新开河边条参驰名。有硼矿及造纸、食品等厂。303国道、清财公路在此交会。(3)在黑龙江省通河县东部、松花江北岸。面积139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村,人口2100。1920年建屯,始称二道河子屯。1946年设清河区。1956年改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镇。主产稻。森林资源丰富。特产木耳、蘑菇等。有建材、木材加工、粮油加工等厂。有公路通通河、依兰等地。松花江有码头。(4)在山东省惠民县东南部。面积70.4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河镇村,人口4280。镇以驻地名。为县古集镇之一。明嘉靖《武定州志》载:“洪武三年(1370年),设巡检司于清河镇。清河原指大清河,本清水河,后设镇,即名。”1950年为惠民县第十区,1955年名清河镇区。1956年属清河镇、邵家乡。1958年改称清河公社,1961年改区,1968年复公社,1984年改乡,1994年设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面粉、地毯、化工等厂。滨郑、庆淄公路经此。古迹有五代梁棣州城旧址。(5)在山东省鱼台县西北部。面积77.6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清河涯,人口2020。据张氏墓碑记载,张氏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迁居清河涯,张氏迁来之前已有此村。1949年属鱼台县第三区。1953年建乡。1956年属金乡县高河区,同年并入相里乡。1958年成立相里公社,驻地为清河涯。1964年划归鱼台县。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公社名称与驻地名称不符,故改名清河涯公社。1984年改置镇。2001年石集乡并入。产小麦、稻、大豆、玉米、棉花等。有工艺蜡制品、矿山机械密封圈、电器仪表配件、胶木配件、汽车配件、轴流水泵、姜公酒等厂。济鱼、鱼清公路经此。南北有新老万福河,可直接开展水路运输。(6)在四川省郫县西部。面积26.3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释迦桥,人口5200。因有清水河流经,故名。1955年清平、何家二乡合设清河乡。1958年改公社,1984年复改乡,2000年建镇。为粮食主产区,建有西部水生蔬菜繁育基地。有酿酒、食品等企业。成灌高速、郫花公路经此。(7)在四川省大竹县北部。面积50.4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老街,人口6000。清初始建,以河水清澈得名。1949年为清河乡,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2000年建镇。产油菜籽、苎麻、生猪等。有轻工、食品加工、建材等厂。大木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半坝岭

    在今贵州遵义县西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州杨应龙,镇雄兵陇澄“遣部将刘岳、王嘉猷攻拔苦竹关及半坝岭”,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贵州省遵义县南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州土司

  • 黄河沿

    在今青海玛多县西南。民国汪公亮 《西北地理》 青海湟源至结古路: 豆云 “一百十里药沟,西行至黄河滩,番名玛云,即黄河沿,路通鄂陵湖”。1957年于此置玛多县。1974年玛多县迁治玛查里。

  • 永淳县

    北宋元祐三年(1088)改永定县置,属横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横县西北峦城镇北郁江东岸。元至正十二年(1352)迁治三洲村(今峦城镇西南十里)。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)迁今峦城镇(旧永淳县),属南宁府。民

  • 寿春府

    北宋政和六年(1116)升寿州置,治所在下蔡县(今安徽凤台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凤台、霍丘、寿县等地。金改为寿州。南宋绍兴三十三年(1162),升安丰军为寿春府,治所在安丰县(今安徽寿县西南安丰铺)。乾

  • 容洞寨

    在今贵州从江县西北十里大融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黎平府潭溪蛮夷长官司 “顿洞寨” 条:“又有容洞、铜锣二砦,俱在司南七十里。司境之砦凡二十有五,此其最著者。”

  • 积石州

    金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升积石军置,治所在今青海贵德县西十里黄河南岸。辖境相当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及尖扎、贵德、同仁,甘肃临夏、夏河等市县地。西夏迁治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(积石镇)。《元史

  • 下潘州

    北宋分潘州置,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东求吉乡。元属吐番宣慰司。明初并入潘州卫,于此设漳腊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3松潘卫:漳腊堡“旧治于下潘州,在司北七百余里。景泰中,抚臣罗绮记曰:漳腊潘州城故址也。下有岩

  • 龙塘寨

    即今湖南安化县东北三十八里龙塘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安化县:“《志》云,宋时茶法甚严,县境伊溪、澬江滨,皆产茶,民趋利攘窃,遂啸聚为乱。因议于澬江、龙塘建砦,命将统兵戍守,民赖以安。”

  • 辉特部

    ①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。原附牧于杜尔伯特部,牧地在额尔齐斯河沿岸。土尔扈特部西徙后,辉特部即据有土尔扈特牧地 (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之地)。②青海额鲁特之一。在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南岸。清张穆 《蒙古游牧记》

  • 奚关站

    又作奚官。明于元奚关总管府地置,在今吉林珲春市西高丽城村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9: 开原东陆路至朝鲜后门有 “奚官” 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