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淮水

淮水

①即今淮河。《禹贡》: “海岱及淮惟徐州,淮沂其乂……浮于淮泗达于河。” 《汉书·地理志》南阳郡平氏县: “ 《禹贡》 桐柏大复山在东南,淮水所出,东南至淮浦入海,过郡四,行三千二百四十里。” 源出河南桐柏山,东流经河南、安徽,原在江苏北部独流入海。金代以后下游为黄河所夺,现由洪泽湖,经宝应湖、高邮湖,在今江苏江都县入长江。

②古水域名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丹阳郡陵阳县:“桑钦言淮水出东南,北入大江。” 又庐江郡: “金兰西北有东陵乡,淮水出。” 此淮水出于陵阳东南,金兰 (古泾县的变音) 西北,北入大江,当在今安徽青阳县与黄山市、石台县相接处,为今青通河与陵阳河的混称,并上接于今青弋江上游太平湖,构成一条水陆相接的南北交通路线。《水经》 以金兰为县,在大别山区; 《水经注》 以淮水为灌水之误,均不确。

③即今江苏南京市之秦淮河,为长江支流。六朝时建康 (今南京市) 城南淮水阔达数十丈,夹淮立栅。西则顺流而下出大江,东则溯流而上径破冈渎通三吴。《元和志》 卷25上元县: 淮水 “源出县南华山,在丹阳、湖孰两县界,西北流经秣陵、建康二县之间入于江。初,王敦抅乱,王导忧将覆族,使郭璞筮之,曰: ‘淮水绝,王氏灭。’ 即此淮也”。唐以后因旧传秦始皇通此河,改称秦淮河。

④即潍水,亦即今山东境内潍河。上源为久台水和浯水,北流经高密市东。至潍坊市东南接纳汶水,北流经昌邑市东,北流入海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琅邪郡朱虚县: “东泰山,汶水所出,东至安丘入维。”又,灵门县下: “壶山,浯水所出,东北入淮。” 又,横县下: “故山,久台水所出,东南至东武入淮。”“” 皆指潍水。

⑤亦作维水。即今湖北襄阳县西南维水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房陵县: “淮山,淮水所出,东至中庐入沔。” 《水经·沔水》: 沔水 “又东过中庐县东,淮水自房陵县淮山东流注之”。

⑥即今广东惠阳市北淡水,为东江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归善县: 淮水在 “府南百里,亦曰上下淮水。源出府西南梧桐山,东流受李溪水、米塘水,至鼓角山折而北流,有麻溪水来合焉,北流注于西江”。


古水名。(1)即今淮河。(2)即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。六朝时淮水在建康(今南京)城南阔数十丈,岸上立栅,水上置浮航二十四,西则顺流而下出大江,东则溯流而上可径由破冈渎通三吴。唐以后因旧传秦始皇凿通此河,遂改称秦淮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防城江

   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钦州“钦江”条:“又州东南百余里有防城江。”《清一统志·廉州府》:防城江“在钦州西南一百五十里。源出十万山,南流由渔洲港入海”。

  • 清永陵

    原名兴京陵,又称永陵。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南麓。为清朝关外盛京三陵(其余两陵为福陵和昭陵)之一。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,清顺治十六年(1659年)改称永陵。占地1.19万平

  • 姜岭

    在今湖南醴陵市北二里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一》: 姜岭 “相传有姜士会者居此。俗讹为姜维岭。数峰屏峙如障”。

  • 延恩县

    唐开元二十六年(738)置,为宥州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境。天宝中徙治经略军(今鄂托克旗东北)。宝应后州、县并废。元和九年(814)复于经略军故城置宥州及延恩县。后废。古县名。唐开元二十六年(7

  • 高栅城

    在今江苏宿迁市西南。《陈书·樊毅传》:太建七年 (575),毅 “进克潼州、下邳、高栅等六城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2宿迁县 “栅渊城” 条下谓“高栅盖即栅渊”。在今江苏省宿迁市西。南朝陈太建七年(57

  • 临高县

    唐开元元年 (713) 改临机县置,属崖州。治所在今海南省临高县东北。贞元七年 (791) 改属琼州。北宋移治今临高县西南。南宋绍兴初移治今临高县。元属乾宁军民安抚司。明初属琼州府。民国初属广东琼崖道

  • 路耿山

    又名龙王山。在今江苏无锡市西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常州府一》: 路耿山 “前临长广溪,后负太湖,据诸山之胜,岩峦重叠。上有石池,冬夏不盈涸”。

  • 红沙堡

    明置,属镇番卫。在今甘肃民勤县东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凉州府二》:红沙堡“城周一里有奇,明万历九年因旧开筑”。清初裁。

  • 落丛山

    在今陕西略阳县西北。西魏置落丛县,因落丛山为名。《元和志》 卷22兴州鸣水县: 落丛山在“县西北十里,出铁”。

  • 沙角炮台

    在今广东东莞市南虎门海口东侧沙角山,与大角炮台东西斜峙形成虎门海防第一重门户。据光绪《广州府志》卷64:沙角山炮台为清嘉庆五年(1800)总督吉庆奏准建立。现存道光十五年(1835)佛山铸造的大炮一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