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康郡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雷州置,治所在海康县 (今广东雷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、湛江以南雷州半岛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雷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雷州改置,治所在海康县(今广东雷州市),属岭南道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遂溪、湛江、雷州及徐闻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雷州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雷州置,治所在海康县 (今广东雷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遂溪、湛江以南雷州半岛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雷州。
唐天宝元年(742年)以雷州改置,治所在海康县(今广东雷州市),属岭南道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省遂溪、湛江、雷州及徐闻等市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雷州。
即长江三峡。指今四川奉节县至湖北宜昌市间之瞿塘峡、巫峡、西陵峡。《周书·陆腾传》:“天和初,信州蛮、蜑据江峡反叛,连结二千余里, 自称王侯,杀刺史守令等。”又《蛮传》:“屯据三峡,断遏水路,荆、蜀行人
即今四川叙永、纳溪二县境之永宁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3永宁宣抚司: 永宁河 “亦曰界首河”。《明史·曹震传》: 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,“会永宁宣慰司言: 所辖地有百九十滩,其八十余滩道梗不利。诏
即今湖南宁乡县境之沩水,东北流经望城县新康东入湘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宁乡县:玉潭江“有三源:一出大沩山, 一出县西百五十里之芙蓉山,一出湘乡县北境之丰山,三水合流,绕县治东,至新康口,注于湘江”。
一作思邛江等处长官司。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明初属思南宣慰司。永乐中属思南府。弘治七年 (1494) 改置印江县。又作思功江等处长官司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
古山名。又称伊阙、伊阙山、阙塞、龙门。因两山相对阙门,伊水流经其中,故名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六年(前516年):“晋知跞、赵鞅帅师纳王,使女宽守阙塞。”即此。参见“伊阙”。
在今河南卫辉市南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 汲县 “有铜关”。
今蒙古国西北之色楞格河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龙朔二年(662),郑仁泰等伐铁勒,败铁勒于天山。“仁泰将轻骑万四千,倍道赴之,遂逾大碛,至仙萼河”。胡三省注:“《新(唐)书》:回鹘牙北六百里至仙娥河。”《方
明洪武六年(1373)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在今湖北仙桃市西南。嘉靖十八年(1539)改属兴都留守司。后废。
金大定二十七年(1187)分熙秦路东部置,治所在凤翔府(今陕西凤翔县)。辖境相当今秦岭以北,陕西麟游、扶风、周至及甘肃崇信、平凉等县以西,葫芦河流域以东,宁夏同心、海原二县以南地区。金末废。金大定二十
故址在今马尔代夫之马累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:“北溜,地势居下,千屿万岛。舶往西洋,过僧伽刺傍,潮流迅急,更值风逆,辄漂此国。候次年夏东南风,舶仍上溜之北。”公元13世纪前期,郑和下西洋时曾经此。史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