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浚仪县

浚仪县

①西汉文帝时置,属梁国。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。《水经· 渠水注》 引《陈留风俗传》 曰:“县北有浚水,像而仪之,故曰浚仪。” 建元初属陈留郡。三国魏、西晋属陈留国。后废。北魏孝昌二年(526) 复置,为陈留郡治。隋开皇初为汴州治。大业初属荥阳郡。唐为汴州治。五代 (梁、晋、汉、周)及北宋定都于此,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。大中祥符三年 (1010) 改为祥符县。

②东晋义熙十二年 (416) 侨置,为陈留侨郡治。治所在今安徽寿县西南。隋开皇三年 (583)废。

③南朝宋改城父县置,属陈留郡。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城父集。隋开皇十八年 (598) 复为城父县。


(浚xùn) 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河南省开封市,属陈留郡。《水经注·渠水》:“县北有浚水,像而仪之,故曰浚仪。”北朝、隋、唐为陈留郡、梁州、汴州治所。五代、宋与开封县同为开封府治所。北宋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改名祥符。(2)南朝宋改城父县置,治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城父集,属陈留郡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复为城父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岛

    在南海中中国西沙群岛永兴岛北,位于石岛之北七连屿范围内。1935年和1947年公布名称均为中岛。因在南岛和北岛之间,故名。因海滩上有海滩岩出露,中国渔民向称石峙、石岛。

  • 和武州

    北宋置,为羁縻州,属黔州。治所在今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西南火烘乡。后讹为和宏州。元改为镇宁州。北宋置,治今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南。属成都府路。辖境约相当今格凸河以西,打帮河以东一带。南宋因之

  • 黄水河

    ①桑干河支流。源于今山西朔州市东南部。东北流,经山阴县东南,至应县西北入桑干河。《清一统志·大同府》: 黄水河 “在应州西南。自朔平府马邑县东北流入山阴县界,又东北流入州西北八里入桑干河。即古湿水也”

  • 河州路

    蒙古至元六年 (1269) 改河州置,属吐蕃等处宣慰司。治所即今甘肃临夏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临夏、和政、广河等市县及东乡族自治县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改置河州卫。

  • 席喇布尔哈苏

    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东南。《清一统志·科儿沁》: 右翼前旗 “驻席喇布尔哈苏,在喜峰口东北一千三百五十里”。

  • 夷陵千户所

    明洪武九年(1376)改峡州卫置,属湖广都司。治所即今湖北宜昌市。后废。

  • 回车戍

    在今陕西凤县南。《寰宇记》卷134梁泉县:“回车戍,在县南一百六十六里。梁太清五年,西魏遣雍州刺史达奚武为大都督及行台杨宽率众七万, 由陈仓路取回车戍,入斜谷关, 出白马道,谓此也。”在今陕西省凤县南

  • 汉复县

    三国蜀汉置,属涪陵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龚滩镇。一说在今贵州务川县东北洪渡。南朝宋元嘉后废。古县名。三国蜀置,治今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南。属涪陵郡。晋为涪陵郡治。南朝

  • 神池口

    即今山西神池县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高骈铺

    亦作高坪铺。即今四川广汉市西北高坪镇。清嘉庆 《汉州志》 卷9: 高坪铺场 “至州二十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