泎水
又名柞水。即今陕西镇安县东乾祐河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3: 乾祐县有泎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4镇安县: 泎水 “在县东五里。出秦岭,流入洵阳县界,合旬水入于汉江”。
又名柞水。即今陕西镇安县东乾祐河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3: 乾祐县有泎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4镇安县: 泎水 “在县东五里。出秦岭,流入洵阳县界,合旬水入于汉江”。
彭城县或彭城郡的别称。治所即今江苏徐州市。因本大彭氏国,秦置彭城县,汉以后置彭城郡得名。《寰宇记》 卷15徐州彭城县: “ 《彭门记》云,殷之贤臣彭祖……邑号大彭。” 宋李震撰有 《彭门古今集志》 二
即今浙江长兴县西南林城镇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 卷2引 《旧志》: “林城桥在县西南四十里。”
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缠溪镇。《清一统志·思南府》: 缠溪铺 “在印江县境”。
即今山东梁山县东南二十四里蔡林镇。旧属汶上县。清光绪 《山东通志》 卷1 《舆图志》:汶上县西南有蔡家林集。
明初置,在今山西介休市西二十里义棠镇。地当汾水南出之口,旧为太原、平阳间交通要隘。清雍正七年(1729)裁,改称义棠堡。
即今广西永福县东南堡里乡。清光绪 《广西舆地全图》 永福县图: 东南有堡里墟。
①隋开皇初改和州置,治所在伏流城(今河南嵩县东北二十六里陆浑村)。四年(584)移治汝原县(今河南汝州市)。大业二年(606)改为汝州。三年(607)改为襄城郡(治所汝原县亦改为承休县)。唐武德四年(
元至正十五年 (1355) 改忠孝军民府置,属四川南道宣慰司。治所在今湖北恩施市西南。明洪武二十三年 (1390) 废。永乐五年(1407) 复置,属施南宣抚司。清雍正十三年 (1735)废。元置,治
隋、唐时米国都城。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一百四十里喷赤干古城。
①亦曰雷塘。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十里。《汉书·景十三王传》: 江都王建 “游雷波”。颜师古注:“波读为陂。雷陂,陂名。” 《新唐书·杜佑传》: 佑为淮南节度使,“决雷陂以广灌溉,斥海濒弃地为田,积米至五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