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泉山

泉山

①又名白水山。在今辽宁瓦房店市西。《新唐书·高丽传》: 唐咸亨二年 (671),高丽酋长钳牟岑叛,诏高侃、李谨行讨之,“破叛兵于安市,又败之泉山”。即此。

②一名大罗山。在今浙江温州市东南约三十里瓯江南岸。《汉书·朱买臣传》: “东越数反复,买臣因言: ‘故东越王居保泉山,一人守险,千人不得上。’”《寰宇记》 卷99永嘉县: 泉山,“ 《永嘉记》:山北有众泉,天旱此泉不干,故以名山”。

③一名清源山、北山、齐云山。即今福建泉州市北清源山。《寰宇记》 卷102泉州晋江县: 泉山 “在州北五里,(州) 因此为名”。《方舆胜览》 卷12泉州: 泉山 “郡之主山。又名北山,在州北五里。……山有石乳泉,泓澄清洁,而味绝甘美。其源流衍下达于江。以泉名山及川,以清源名郡,岂亦本于此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9泉州府晋江县: 泉山在 “府城东北八里,一名清源山,一名北山,一名齐云山,……嘉靖三十七年,倭贼掠凤山、清源山,犯南安”,即此。

④一名泉嵩。在今福建浦城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1建州浦城县: 泉山 “在县东北六十里。《记》 云,山顶有泉分为两派,一入处州,一入建溪”。

⑤即冶山。在今福建福州市内。因山上有天泉池,故名。《闽都记》 卷8载: “将军山在贡院西南,一名冶山,又名泉山,闽越故城即此。”

⑥又名白水山。在今广东增城市西北。《元和志》卷34增城县: 泉山 “在县西三十二里。其上多漆树”。


(1)古山名。(1)即今福建省泉州市北清源山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泉州府晋江县:泉山在“府城东北八里……(明)嘉靖三十七年(1558年),倭贼掠凤山、清源山,犯南安”,即此。(2)即“白水山”。(2)集镇名。在江西省彭泽县北部,北临长江。属龙城镇。人口2070。为原泉山镇人民政府驻地。因境内泉水山得名。主产棉花、稻、油菜籽,盛产鲜鱼。有砖瓦、石灰、硫黄等厂及水产场。牛九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沙门镇

    在今河南延津县西北三十六里沙门村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延津县:“西北有沙门镇,弘治十一年移项城县西之香台巡检司于此。”在浙江省玉环县东北部,东濒海。面积35.5平方千米。人口2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沙门,

  • 俞侯国

    西汉置,属清河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。吕后四年 (前184) 封吕陀为俞侯。景帝六年 (前151) 封栾布为俞侯。武帝元狩六年 (前117) 改为鄃县。又作鄃侯国。西汉置,故城在今山东省平原

  • 古雷

    在今福建漳浦县东南古雷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浦县:古雷镇在“县东南鼓雷山下。古亦作鼓。有巡司,洪武二十年置。初属南靖县,正统六年改今属。有城戍守”。在今福建省漳浦县东南古雷山下,明洪武二

  • 丹兴县

    东汉建安六年(201)置,属巴东属国都尉。治所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巴志》:丹兴县“出名丹”。三国蜀汉后废。古县名。东汉建安六年(201年)刘璋置。治今重庆市黔江区,隶巴东

  • 杨岐寺

    唐建。在今江西萍乡市北七十里杨岐山下。北宋时,禅宗高僧方会在此创立杨岐宗,为禅宗下临济宗的一派。

  • 绥州

    ①西魏废帝元年 (552) 置,治所在安宁郡安宁县 (今陕西绥德县东南五十里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绥德、清涧、子长、子洲、米脂、佳县、吴堡等县及横山县东部、榆林市南部地。隋大业元年 (605)改为上州,三

  • 抱旗山

    在今广东南海市东南。东北距广州市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抱旗山在“府 (今广州市) 西南四十里。以形似名,为郡之前案,江水环达,上有古烽堠,其南为南山峡,屹立江滨”。

  • 庄州

    唐贞观四年(630)改南寿州置,属黔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贵州贵阳市南青岩镇附近。南宋后废。唐贞观十一年(637年)置,治今贵州省贵阳市南青岩附近。属黔中道。辖境约当今贵州省惠水县等地。南宋后废。

  • 甘肃监军司

    西夏置,为十二监军司之一。治所在甘州(今甘肃张掖市)。以辖甘、肃二州而得名。后废。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,以辖甘、肃两州得名(“甘肃”之名以此为最早)。治甘州(今甘肃张掖市)。

  • 谒泉山

    即隐泉山。在今山西文水县西南。《水经·文水注》: “文水又南径 (平陶) 县,右会隐泉口,水出谒泉山之上顶。俗云,旸雨愆时,是谒是祷,故山得其名,非所详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