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江东道

江东道

①唐开元时分江南道置江南东道,简称江东道。

②元至元十二年(1275)置江东道宣抚司,十四年(1277)改宣慰司。治建康路(治今江苏南京市)。大德三年(1299)罢。


即“江南东道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二里冈

    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郊。该地发现商代前期文化遗址。

  • 大兆镇

    即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大兆乡。1944年长安县曾移治于此。

  • 海源阁

    在今山东聊城市万寿观前街东首北杨宅。为著名藏书楼。清道光二十年 (1840) 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杨以增建。为三楹两层传统式楼房。其下为家祠,其上为宋、元珍本秘藏处。上悬 “海源阁”匾额,取 《学记》

  • 蒲沂县

    即蒲圻县。在今湖北嘉鱼县西南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 讹为 “蒲沂”。

  • 闷璋

    亦称遮闷璋。在今云南盈江县南十三里。明弘治元年(1488)至清顺治十七年(1660)为干崖宣抚司驻地。傣语“遮”为城,“闷”为万,“璋”为象,意即万象城。传说明代干崖宣抚司曾在此养象万只,故名。

  • 注人

    一名注。战国韩邑。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十五里汝水北岸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孝成王元年 (前265),齐田单 “攻韩注人,拔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三崇山

    在今云南云龙县西南旧州西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:三崇山“壁立万仞,高不可登。顶有三峰,一名三峰山。《滇志》:三崇山名三危山,澜沧经其麓。其地有黑水祠。或以为即古三危山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谓此说误。

  • 宜黄场

    五代南唐置,即今江西宜黄县。北宋开宝三年 (970) 升为宜黄县。五代唐置,即今江西省宜黄县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升为县。

  • 刀轘川

    在今河南洛宁县东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8永宁县:刀轘川“源出陕州界,下流入宜阳县界入洛水。一名昌河。一曰昌谷水”。

  • 油坊桥镇

    即今江苏扬中市南油坊桥镇。民国 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 扬中县有 “油坊桥镇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