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殷州

殷州

①北魏孝昌二年 (526) 置,治所在广阿县(今河北隆尧县东十二里旧城乡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隆尧、内丘、临城、柏乡、高邑、宁晋、赵县、元氏、赞皇、栾城等县地。北齐天保二年 (551) 改为赵州。

②北魏置,治所在城阳郡城阳县 (今河南泌阳县南)。隋开皇初废。

③南朝梁太清元年 (547) 改北扬州置,治所在丹杨郡 (今河南沈丘县)。东魏武定六年 (548) 复改为北扬州。

④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获嘉县 (今河南获嘉县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辖境相当今河南获嘉、武陟、修武、新乡等县及新乡市地。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

⑤唐咸亨三年 (672) 析昆明部置羁縻州,属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商州镇。后废。开元十五年 (727) 复置,后又废。贞元二年 (786)复置,北宋改为商州。


(1)南朝梁改北扬州置,治秣陵县(今河南沈丘县)。辖境约今河南省沈丘县一带。东魏仍为北扬州。(2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获嘉县(今属河南)。辖境约今河南省获嘉县一带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复置,辖境相当今河南省获嘉、修武、武陟等县。贞观元年(627年)又废。(3)唐咸亨三年(672年)置,治今四川省宜宾市西南商州镇。后废。开元十五年(727年)复置,后又废。贞元二年(786年)又置。北宋时改为商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交口

    一名三交寨、三交城。在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。《宋史·太宗纪》: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),“命潘美屯河东三交口”。即此。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。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: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,“命潘美为

  • 莲塘河

    即今广东恩平、阳东二市县境之那龙河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阳江县: 莲塘河在 “县东六十里。源出恩平界白马山。一名琨水,曲折流,经县东北百里那龙村,曰那龙河,过莲塘驿曰莲塘河,又经县北六十里合门山,山

  • 泸江水

    即今金沙江流经云南昭通市西至四川宜宾市一段。东汉称泸江水。《水经·若水》: 若水 “又东北至犍为朱提县西,为泸江水,又东北至僰道县入于江”。郦道元注: “泸水又下合诸水,而总其目焉,故有泸江之名矣。”

  • 渠口集

    即今河北香河县东二十五里渠口镇。《清一统志 ·顺天府四》: 渠口集 “旧有土堡,今圮”。

  • 通州路

    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通州置,治所在静海县 (今江苏南通市)。领静海、海门二县。辖地相当今南通、海门、启东、通州等市及如东县地。二十一年 (1284) 废通州路,仍为通州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

  • 西阿巴哈纳尔旗

    即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右翼旗。清康熙六年(1667)置,驻地在今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贝力克牧场驻地平顶山。1914年划归察哈尔特别区,1928年属察哈尔省。1947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。1949年并

  • 圣驾墩

    在今江西都昌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4南康府都昌县:圣驾墩“在县治西三里。明太祖征陈友谅,驻跸于此,军士筑土为墩, 一夕而成,因名”。

  • 四亩地城

    即今陕西宁陕县西北四亩地镇。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三》:四亩地城“嘉庆十九年建城,设把总分防”。清魏源《圣武记》卷9:嘉庆五年(1800),“贼(指白莲教徒)大队西窜华阳,而后队东窜四亩地”。即此。

  • 冄駹夷

    古代少数民族。主要分布于今四川茂县为中心的岷江上游地区。《史记·西南夷列传》:“自筰以东北,君长以什数,冄駹最大。其俗或土著,或移徙,在蜀之西。”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)于其地置汶山郡。

  • 勐 (猛) 捧

    即今云南勐腊县西五十四里勐捧镇。明设版纳勐捧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捧” 为会发光的妖精,意即传说有会发光妖精的地方。清代作勐搻。 民国初有县佐驻此。 1940年设勐捧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