梓潼山
即梓桐山。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作 “梓潼山”。
即梓桐山。在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东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作 “梓潼山”。
明置,属资阳县。在今四川资阳市南三十里南津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春秋燕都。在今河北雄县西北。《世本》: 燕“桓侯徙临易”。战国称易。在今河北省雄县西北。春秋时曾为燕国都。《世本》:燕“桓侯徙临易”,即此。战国时又称易。
在今浙江嵊县西南。宋高似孙《剡录》卷1:长乐乡寨“在县西南五十里,宣和三年知越州刘述古奏置”。明初废。
俗称卧佛寺。在今北京市西北西山支脉寿安山南麓。建于唐贞观年间,初名兜率寺。元延祐七年(1320)扩建,改名昭孝寺,后亦称洪庆寺。明宣德、正统年间重修,改称寿安寺。崇祯年间又改名永安寺。清雍正十二年(1
亦作尉都楗山。即于都斤山。今蒙古国西南之杭爱山。《新唐书·回鹘传·薛延陀》: 真珠毗伽可汗夷男在“颉利可汗之灭,塞遂空荒,夷男率其部稍东,保都尉楗山独逻水之阴”。
在今四川重庆市渝中区中山四路上清寺附近。抗日战争期间为张治中公馆,因园内有两株桂树而得名。1945年8月,毛泽东来重庆与蒋介石会谈,张治中一家迁往他处,供毛泽东使用。是毛泽东同国民党代表谈判之所。19
①《周礼·春官·大司乐》:“四镇五岳崩”,将四镇与五岳并举。郑玄注曰:“四镇,山之重大者,谓扬州之会稽(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)、青州之沂山(在今山东临朐县南)、幽州之医无闾(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)、
在今广东信宜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4信宜县: 雷公岭 “在县东北百里。山空洞,雷鸣则涧谷响应”。
又称西寺。在今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。始建于元至元朝,初名崇国寺。明宣德四年(1429)改名大隆善寺。成化八年(1472)改称大隆善护国寺。清康熙六十一年(1722)改名护国寺。
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之阿母河。《明史·西域传》:迭里迷“在撒马儿罕西南……城在阿术河东,多鱼。河东地隶撒马儿罕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