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柏梓镇

柏梓镇

北宋名柏子镇。即今四川潼南县西南柏梓镇。民国 《潼南县志》 卷1: 柏梓镇在 “县西四十里”。


(1)在重庆市潼南县西南部。面积72.5平方千米。人口5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柏梓,人口 3100。清初建场,因镇中关帝庙内有柏树、梓树,故名。1950年建柏梓乡。1958年改柏梓公社。1984年复乡名。1985年建柏梓镇。1993年撤龙藏、大滩乡并入柏梓镇。主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。特产柑橘、黄麻。有缫丝、食品加工、建筑等厂队。附近为县水稻种子繁殖基地。梓潼至光辉公路经此。柏梓大桥连通国道319线。(2)在四川省盐亭县西北部。面积127平方千米。人口2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柏梓,人口 3000。清代建场,以其地多柏、梓树而名。1950年为柏梓乡,1959年为新桥公社,1984年复为柏梓乡。1992年来龙、麟瑞乡并入置柏梓镇。有服装、酿酒、膨润土、农副产品加工等厂及蚕茧站。特产柏梓白酒。为县西北蚕茧、花生等农副产品集散地。盐梓、盐剑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三塘堡

    明嘉靖四十五年(1566)置,在今福建福安县东南。

  • 祁乡县

    即沶乡县。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 作祁乡县。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河南省夏邑县东北。西汉永始三年(前14年)封梁夷王子贤为祁乡侯于此。属沛郡。东汉废。(2)又作沶乡、祁阳县。三国魏置,

  • 卜龙山

    在今云南弥勒县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弥勒州: 卜龙山在“州南五里。旧部笼部千户所置于此。叠嶂重峦,环绕州治”。

  • 白云湖

    在今山东章丘市北。即淯河之下流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章丘县:白云湖在“县(章丘县旧治)西北七里。周六十里。俗名刘郎中泊,流合小清河。湖中多鱼、藕、菱芡、蒲苇之利。洪武中,设河泊所于此,寻革”。

  • 里田堡

    即今湖南宜章县东北八十里里田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宜章县“白沙镇”条下:“又有里田堡,正德中置。”

  • 逢龙城

    在今安徽潜山县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臧霸传》: “ (韩) 当遣兵逆霸,霸与战于逢龙。” 即此。唐置皖城县于此。《寰宇记》 卷125怀宁县 “废皖城,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宏让析置,在古逢龙城内”。在今安徽省

  • 木纳山

    又作母纳山、穆尼乌拉山。即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、包头市西北之乌拉山。《元史·文宗纪》:至顺元年(1330)十月甲子,木纳火失温所居牧人三千户,濒河所居鹰坊五千户,各赈粮两月。“火失温”(qoshi’u

  • 三不剌川

    又作散不剌川。元明地区名。在今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西南。一说在旗北境。为元帝狩猎地,有泉如悬帘,五色贯射,元世祖名之曰三不剌(乱泉);地旷衍,宜种瓜,乃发南戍卒垦树之,因成聚落。明洪武三年(1370)

  • 止戈县

    唐武德四年(621)置,属南方州。治所在今广西武鸣县东北陆斡镇卢村。贞观八年(634)属澄州。北宋开宝五年(972)废入上林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东北。属澄州。

  • 南剑路

    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升南剑州置,属泉州行省,后改属福建行省。二十三年 (1286) 以后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剑浦县 (今福建南平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南平、三明、将乐、顺昌、沙县、尤溪、永安、大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