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东设治局
1925年析巴林左、右旗置,属热河特别区。治所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驻地林东镇。在巴林之东,故名林东。1928年属热河省。1932年改设林东县。
1925年由巴林左、右二旗析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贝子庙。1932年升县,隶热河省。
1925年析巴林左、右旗置,属热河特别区。治所即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驻地林东镇。在巴林之东,故名林东。1928年属热河省。1932年改设林东县。
1925年由巴林左、右二旗析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贝子庙。1932年升县,隶热河省。
①西晋建兴元年(313),鲜卑拓跋猗卢筑盛乐城以为北都。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。②唐武则天长寿元年(692)因并州是武氏故里建为北都。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镇。神龙元年(705)废。开元十一年
又作图什业图汗部。清外蒙古喀尔喀四部之一,称喀尔喀北路,统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。明后期,喀尔喀蒙古左翼长阿巴岱崇黄教,为众所服,称汗,至其孙衮布始号土谢图汗。康熙二十七年(1688),其子察珲多尔
十六国后凉都城姑臧城的城门,在今甘肃武威市。《晋书·秃发利鹿孤载记》: 建和年间,秃发傉檀袭姑臧,“耀兵于青阳门”,即此。
金置,属颍上县。在今安徽颍上县境。(1)在河北省永清县中部。县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88.6平方千米。人口1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永清,人口3.4万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置永清县,取“河水永清”之意。
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南大江北岸三江营,隔江与圌山遥对,为江防要地。清康熙间曾设盐政同知于此,雍正间改三江营同知,设盐务道统领之。
北齐改汾州置,治所在隰城县 (今山西汾阳县)。北周改为介州。北齐改汾州置,治隰城县(今山西汾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、介休、孝义等市地。北周又改名介州。
1933年9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金溪、南城二县析置,驻水口村 (今江西南城县东北水口)。取二县首字为名。1933年11月废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闽赣省设。1933年由金溪、资溪、南城三县析置,治今江西省南城
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。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六年 (391),苻登 “复攻安定,为(姚) 苌所败,据路承堡”。《资治通鉴》 胡注: “路承,人姓名,筑堡自守,时因以为名。”
在今贵州岑巩县西北都素之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都素蛮夷长官司:“天平囤山在司南二里。《志》云,土人避兵处也。”
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(紧邻胶州市)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:“莒子始起此,后徙莒。”师古曰:“即《春秋》左氏传所谓介根也。”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以计斤邑置,治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。属琅邪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