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李渡镇

李渡镇

①在今四川渠县南李渡乡。清同治《渠县志》卷4:李渡场在“县南隔江二十里,为大竹赴省大路”。

②即今四川涪陵市西北三十里长江北岸李渡镇。镇以长江津渡为名。清同治《涪州志》卷2:李渡“相传李白曾过此,因名”。


(1)在江西省进贤县西南部、抚河东岸。面积45.3平方千米。人口4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家渡,人口 9000。传唐末李姓上京赶考,在此落难而定居,以摆渡为生,驻地故名李家渡。1949年属临川县李渡区,1958年设李渡公社。1969年由临川县划归进贤县,1984年改设李渡镇。为县粮食重点产区。盛产生猪、禽蛋、蜂蜜等。特产荸荠。有农机、医疗器械、毛笔、酿酒、花炮、化工等厂。所产李渡高粱酒、李渡毛笔著名。有公路接316国道,抚河水运可达南昌及鄱阳湖沿岸各港。(2)在重庆市涪陵区西北部、长江北岸。面积91.7平方千米。人口5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渡,人口 1520。三峡库区淹没土地0.69平方千米,其中淹没耕地690亩,迁移人口 1523。相传唐代诗人李白在此渡江而得名。原名洪度和五龙镇,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置李渡镇。解放后沿用,1983年石马乡并入。1992年马鞍、白银乡并入建李渡镇。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蚕茧等。特产青菜头。有建材、化工等厂。川东造船厂驻此。319国道、涪长公路横贯全境。(3)在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东南部。为区内惟一跨嘉陵江两岸的镇。面积25平方千米。人口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渡,人口 4260。清于今址设渡口,由李姓摆渡,故名。清乾隆年间设主簿署,光绪分置县。1949年为李渡乡,属南充县。1958年改公社,1984年置镇。1992年新场、土门、羊口三乡并入。1993年改属嘉陵区。1994年土门乡划出。盛产蔬菜、西瓜,并产柑橘、蚕茧。有造纸、机械、机砖、缫丝、制糖等厂。有区土陶厂、区阀门厂、机械厂。渝南公路经此。嘉陵江上通广元,下达重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陵山

    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定州: “陵山在州西六十里。上多古帝王陵冢,因名。其相峙者曰庐山、飞山。”②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满城县: 陵山 “山不甚高,相传古帝王

  • 於陵县

    西汉置,属济南郡,为都尉治。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南四十里临池镇东北。东汉建武中,改封侯霸子昱为於陵侯,不久复为县。南朝宋永初后省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淄博市周村。属济南郡,为都尉治所。东汉属济南国

  • 清水山

    ①即今陕西商州市北安山。《水经·丹水注》: 清池水 “水源东北出清池山,西南流入于丹水”。《水经注疏》: “会贞按: 今商州北五十五里有安山,此水所出,谓之荆水。”②在今贵州开阳县东清水江旁。《方舆纪

  • 永福水

    指今广西柳江支流洛清江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永福县:永福水“在县西南。《志》云:县西南城下有金山潭……永福水由此分流,曲折群川中,夺流而西南,出入柳州府洛容县境,为雒清江之上源”。

  • 紫阳山

    ①在今安徽歙县城南三里。《江南通志·山川五·徽州府》: 紫阳山 “在府南三里,高百九十仞。《府志》 云,宋婺源朱松游而乐之,后寓闽中,常以紫阳书堂刻其印章。其子熹,亦以紫阳名其堂,亦不忘也”。南宋淳祐

  • 三清山

    在今江西玉山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51广信府:三清山“与环玉山并峙。有羽化坛,晋葛洪与德兴李尚书修炼处。山巅有老子宫。又有金沙水、玉洞、灵济庙、罗汉洞、李尚书铁炉诸奇胜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信府一》:三清

  • 安良厅

    清宣统三年(1911)置,属康定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西一百三十里瓦泽乡东北安良坝。民国吕式斌《今县释名》卷6:藏名阿娘坝,“安良即阿娘译音之异”。1913年改安良县。不久废入康定县。清宣统三年(19

  • 鹿苑台 (臺)

    在北魏平城宫内,今山西大同市城北。《魏书· 太祖纪》 载: 天兴四年 (401)五月,“起紫极殿、玄武楼、凉风观、石池、鹿苑台”。

  • 景董山

    在今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城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6景东府: 景董山 “在府治西,昔为酋寨,洪武中建卫城于山上”。

  • 扶山

    在今海南省琼山市东南五十里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武德县有扶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5琼山县:扶山“山之东有五岭,一曰从衡,二曰思峒,三曰光螺,四曰居禄,五曰居林,递相拥护,故名扶山。道书以为第二十四福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