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道
三国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乌丸鲜卑东夷传》 引 《魏略西戎传》:“从玉门关西北出,经横坑,辟三陇沙及龙堆,出五船北,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,转西与中道合龟兹,为新道。” 东起玉门关 (今甘肃敦煌市西北),中经高昌 (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),西达龟兹 (今新疆库车),合于中道,西出葱岭,达中亚各地。
为三国时期中原与西域联系的交通要道。东出玉门关(今甘肃敦煌市西北),中经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),西达龟兹(今新疆库车县),合于中道,西出葱岭(今天山)一带。
三国时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乌丸鲜卑东夷传》 引 《魏略西戎传》:“从玉门关西北出,经横坑,辟三陇沙及龙堆,出五船北,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,转西与中道合龟兹,为新道。” 东起玉门关 (今甘肃敦煌市西北),中经高昌 (今新疆吐鲁番县东南),西达龟兹 (今新疆库车),合于中道,西出葱岭,达中亚各地。
为三国时期中原与西域联系的交通要道。东出玉门关(今甘肃敦煌市西北),中经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),西达龟兹(今新疆库车县),合于中道,西出葱岭(今天山)一带。
在今贵州独山县南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独山州: “独山江,即都江上源。”
即今云南弥勒县西南六十三里虹溪镇。旧名十八寨,清光绪十七年 (1891) 改今名。在云南省弥勒县中南部。面积166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虹溪,人口9990。原名十八寨,明嘉靖初设守御千户
①西汉改城阳县为成阳县,属济阴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菏泽市东北五十二里胡集乡东南一里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沛公西略地,“乃道砀至成阳”。又《曹相国世家》:曹参“击王离军成阳南”。皆即此。《索隐》:“周武王封
隋置,在今江西永修县南二十里。
又作海西兀者讨温千户所、兀者屯河千户所。明永乐二年(1404)置, 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黑龙江省伊春市南汤旺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二年(1404年)置,治所今址不详。辖境约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流域。属奴儿干都
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。为寿泰溪支流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泰顺县: 泗溪 “在县南。源出泗溪西山,合县南诸溪水,抵 (福建) 福安县界,入于海”。
即今四川三台县。唐东川节度使驻梓州,故名。《旧五代史·明宗纪》:长兴三年(932),“东川董璋领兵至汉州,西川孟知祥出兵逆战,璋大败,得部下人二十余,走入东川城”。
亦作渔浦潭。 在今湖北襄樊市南。 《方舆纪要》 卷79襄阳府襄阳县: 鱼捕 “在府南, 蒙古围襄阳,尝筑城于其旁,所谓捕鱼城也”。
北周天和年间置,属西宁州。治所在苏祁县 (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北部地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北周武帝置,治苏祁县(今四川西昌市西北礼州)。属西宁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
在今云南瑞丽市东十二里。明代麓川平缅宣慰司尝迁治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