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成都市

成都市

1930年划成都、华阳二县城区置,为四川省会。治所即今四川成都市。


简称蓉,别称芙蓉城、锦官城、锦里。在四川省中部。省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1.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 2699.7 平方千米)。人口 1044.3 万(市辖区 452.5 万)。辖锦江、青羊、金牛、武侯、成华、龙泉驿、青白江、新都、温江9区及金堂、双流、郫县、大邑、蒲江、新津6县,代管都江堰、彭州、崇州、邛崃4县级市。市人民政府驻青羊区。古蜀国地。战国秦惠文王二十七年(前311年)置成都县,秦昭王时为蜀郡治。《太平寰宇记》成都县:“以周太王从梁王止岐山,一年成邑,二年成都,因名之成都。”汉时,蚕桑丝绸业发达,蜀锦著名,设锦官督造,有“锦官城”、“锦城”之称,与长安、洛阳、邯郸、临淄、宛城并称六大都市。三国蜀汉、十六国成汉后均都此。唐初为益州治。贞观十七年(643年)析置蜀县,与成都县同为益州治。至德二载(757年)升蜀郡为成都府。乾元元年(758年)改蜀县名华阳县,同为成都府治。五代时王建、孟知祥据蜀皆都此。孟蜀后主时,成都城上遍植芙蓉,因名“芙蓉城”,简称蓉城。元为成都路治。明、清为成都府治。明初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(献王)于此筑王城,俗称“皇城”。1913年废成都府,存成都、华阳二县为川西道治。1914年为西川道治,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30年析成都、华阳两县城区置成都市。一市、两县均治成都。1950年属川西行署区。1952年撤行署区后复属四川省,同年成都县撤销,设郊区。1953年又设东城、西城二区。1960年改郊区名金牛区,增设青白江、龙泉驿二区。1965年华阳县撤销,辖境划属金牛等区。1977年双流、金堂二县划入。1983年温江地区撤销,所辖广汉、什邡、温江、崇庆、大邑、邛崃、蒲江、新津、郫县、灌县、彭县、新都等县划入。同年广汉、什邡二县划归德阳市。1988年撤灌县置都江堰市。1990年东城、西城、金牛三区调整为锦江、青羊、金牛、武侯、成华五区。1993年撤彭县置彭州市。1994年撤邛崃县设邛崃市,撤崇庆县设崇州市。2001年新都县改区,2002年温江县改区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、成都平原中部,平原占80%左右。岷江流经,支流较多。渠道网织,为都江堰灌区主要受益地带,素有“天府”美誉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以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豆类为主,历为粮油、生猪基地。工业以机械、化学、电子、冶金、轻纺为主体,兼有皮革、医药、食品、建材等十多个门类。成渝、宝成、成昆、成达铁路交会于此,有川陕、川云、川藏公路及成渝、成乐、成南、成雅等高速公路。岷江、沱江通航,并与川江航道相衔接。成都双流机场为西南最大航空港,通航国内外。有四川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等高等学校及多所科研机构。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。名胜古迹有杜甫草堂、武侯祠、青羊宫、望江楼公园、永陵、都江堰水利工程、新都宝光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蠡山

    在今江西都昌县西北五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南康府一》:左蠡山“一名蓝车。山势逶迤,为县西北之襟喉,以临彭蠡湖东而名。其下旧有左蠡城”。

  • 绰州

    唐贞观二十三年 (649) 以绰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,为羁縻州。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。又作绰部州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突厥绰部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确址不详。后侨治夏州朔方县(今陕西靖

  • 普雄

    即今云南建水县东南五十里普雄乡。洪宪元年 (1916) 《最新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》: 建水县东南有普雄。集镇名。在云南省建水县东南部。普雄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2340。以建村人普雄为名。产稻、玉米

  • 隆昌镇

    又作大来克屯。即今黑龙江省富裕县东南富路镇。1929年置富裕设治局于此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2: 富裕设治局 “距省治东北一百四十里,地当胡裕尔河南,旧名隆昌镇”。1933年改置富裕县。(1)在内

  • 石亭塘

    一作石亭市。即今湖南醴陵市西四十八里石亭乡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醴陵县图:县西有石亭塘。

  • 十九州

    西晋沿袭东汉以来旧制,分境内为十七州。太康元年(280)平吴后,共有司、冀、兖、豫、荆、徐、扬、青、幽、平、并、雍、凉、秦、梁、益、宁、交、广十九州。晋初沿袭魏制,有司、冀、兖、豫、荆、徐、扬、青、幽

  • 卫南县

    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楚丘县,寻改为卫南县,属滑州。治所在楚丘城(今河南滑县东)。《寰宇记》卷57:“在卫之南垂,故以名县。”大业初属东郡。唐属滑州。仪凤初移治今滑县东北古黄河南岸。永昌初还治楚丘城

  • 柳陈

    即柳中城。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。

  • 屈海

    即今青海省东部之青海湖。《北史·吐谷浑传》: “吐谷浑北有乙弗敌国,国有屈海,海周千余里。” 即此。

  • 杨柳渠

    相当今四川温江、双流二县境之杨柳河。《元史·河渠志三》:马坝渠“乃自其北涯凿二渠,与杨柳渠合,东行数十里,复与马坝渠会,而渠成安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