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宗县

广宗县

①西汉元始二年(公元2)置广宗国,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南二十里古城。《汉书·平帝纪》:“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。”即此。后废。东汉永元五年(93)复置广宗国,后为县,属巨鹿郡。三国魏属安平郡。西晋属安平国。北魏为广宗郡治。隋仁寿元年(601)改为宗城县。

②南朝宋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南文祖镇。北魏属东平原郡。北齐省。

③蒙古宪宗五年(1255)升武道镇置,属邢州。治所即今河北广宗县。至元二年(1265)废,后复置,属顺德路。明洪武十年(1377)又废,十三年(1380)复置,属顺德府。民国初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南朝宋置,治今山东省章丘市南文祖镇北。属齐州。北齐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南部。属邢台市。面积503平方千米。人口27万。辖1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广宗镇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(2年)取“推广宗子”之意置广宗国。约废于四年。东汉章帝置广宗县(今威县东),属巨鹿郡。和帝永元五年(93年)封皇弟万岁为广宗王,复置广宗国。寻省国为县。灵帝中平元年(184年)皇甫嵩与黄巾军战于广宗,即此。后赵石虎时为建兴郡治。北魏时为广宗郡治。隋仁寿元年(601年)避太子广讳,改宗城县。唐天祐三年(906年),复改广宗县。五代唐复曰宗城。故城在今威县东南古城。蒙古宪宗五年(1255年)析置广宗县,治今址,属邢州,后改属顺德路。明、清属顺德府。1913年属直隶省冀南道,次年属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49年属邢台专区。1958年属邯郸专区,同年并入巨鹿县。1961年复置,属邢台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3年划归邢台市。地处冀南平原区,地势平坦。老漳河、西沙河分别流经西、东境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谷子、甘薯、棉花。特产“串枝红杏”。为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。有农机、化工、食品加工等工业。邢临、邢清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沙丘平台遗址。东召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景延宾故里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拔邻山

    在今内蒙古东胜市西南。一说在今准格尔旗境。《魏书· 世祖纪》: 始光四年 (427) 五月,“西讨赫连昌。辛已,济君子津。……帝次拔邻山,筑城,舍辎重,以轻骑三万先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1榆林镇:

  • 富顺州

    元至元二十年 (1283) 升富顺监安抚司置,属叙州路。治所即今四川富顺县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富顺县及自贡市大部分地。明洪武四年 (1371) 降为富顺县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升富顺监安抚司置。属叙

  • 木束河卫

    明永乐七年(1409)置,在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支流穆逊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七年(1409年)置,治所今址不详。属奴儿干都司。辖区约今黑龙江省汤旺河支流穆逊河流域。后废。

  • 阳唐左县

    一名阳唐县。南朝宋大明八年(464)侨置,属南新蔡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。梁废。

  • 栗村镇

    在今山西闻喜县西北栗村。《清一统志·绛州》 “下东镇” 条下: 栗村镇 “在县北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金泉县

    即金渊县。治所在今四川金堂县东南同兴场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作 “金泉县”。

  • 京师

    ①首都之别称。《公羊传· 桓公九年》:“京师者,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 大也。师者何? 众也。”②明制,都城附近不设布政司,周围各府、州直辖于都城,这一地区称京师,也称直隶。洪武初建都于应天府 (今南京

  • 石涝池

    在今陕西定边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1榆林镇:“石涝池在镇西。正德初,督臣杨一清议于延绥定边营迤东石涝池,至宁夏横城三百里内边墙,增筑高厚处也。”

  • 巡司河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南。先后受汤孙湖诸湖水,北流至鲇鱼套入长江。此即《水经·江水注》 “江水右迤谓之驿渚”者。

  • 银州

    ①北周保定三年 (563) 置, 治所在��马城(今陕西横山县东党岔镇大寨梁)。《元和志》 卷4银州: “因谷为名, 旧有人牧��马于此谷, 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