嵫阳县
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改瑕县置,为袭庆府治。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。因在嵫山之阳,故名。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,十八年(1385) 复置,为兖州府治。成化七年 (1471) 改为滋阳县。
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后改瑕县置,治今山东省兖州市。因县地处嵫山之阳,故名。宋为袭庆府治,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。十八年(1385年)复置嵫阳县。成化七年(1471年)改名滋阳县。
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改瑕县置,为袭庆府治。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。因在嵫山之阳,故名。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,十八年(1385) 复置,为兖州府治。成化七年 (1471) 改为滋阳县。
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后改瑕县置,治今山东省兖州市。因县地处嵫山之阳,故名。宋为袭庆府治,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。十八年(1385年)复置嵫阳县。成化七年(1471年)改名滋阳县。
即今江苏无锡市东北十八里长安镇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金匮县图:东北有长安桥(镇)。
北宋置,属福津县。即今甘肃舟曲县西北峰迭城,为戍守要地。清时,设把总驻守。
在今广东顺德市西北岳步村。明万历 《广东通志》 卷16: 顺德县有 “岳步墟”。
又作九弓桥或九公桥。即今湖南邵阳县东北三十六里九公桥镇。清光绪《湖南通志》卷1邵阳县图:县西南有九工桥市。
北宋开宝八年 (975) 改松源县置,属建州。治所即今福建松溪县。以松溪为名。元属建宁路。明、清属建宁府。民国初属建安道。1928年直属福建省。1960年与政和县合并,改名松政县。1962年复置。19
元至元十四年 (1277) 改建德府置,至元二十一年 (1284) 属江浙行省。治所在建德县 (今浙江建德市东北五十里梅城镇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建德、淳安、桐庐等市县地。公元1358年朱元璋改为建安府。
隋开皇六年(586)置,属棣州。治所在今山东庆云县北庆云旧治东五里。大业初属渤海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入阳信县。八年(634)复置,属棣州。北宋治平中徙治保顺军城(今山东无棣县西北二十里)。元初改
即坎城。在今新疆策勒县北八十二里卡拉沁古城。唐玄奘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2: “战地东行三十余里,至媲摩城。” 唐置坎城守捉于此。
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,位于太平岛东北56海里。岛长约700米,面积约0.16平方公里。岛上树木茂盛。周围海域是良好的渔场。中国渔民向称红草峙。1947年公布名称为西月岛。
在今云南通海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河西县: 碌磎河 “在碌磎山下。自县 (今河西镇) 北水磨村流入,周回八十里。中产鱼族,甚美,流经通海县,为通海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