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岘戍
在今安徽寿县东南。《宋书·殷琰传》:南朝宋泰始二年(466),“(刘)勔与诸军分营城外,黄回立航渡肥水,(杜)叔宝遣马步三千,欲破航,并栅断小岘埭,回击大破之,焚其船栅”。即此。
在今安徽寿县东南。《宋书·殷琰传》:南朝宋泰始二年(466),“(刘)勔与诸军分营城外,黄回立航渡肥水,(杜)叔宝遣马步三千,欲破航,并栅断小岘埭,回击大破之,焚其船栅”。即此。
三国魏置,属新城郡。治所在今湖北竹溪县境。太和二年(228)属上庸郡。后废。西晋复置。南朝梁废。
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,为乐安江上游。《元和志》 卷28歙州婺源县: “以婺水绕城三面,因以为名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4歙州婺源县: 婺水 “源从县西北大廉山下出,南流九十里至县绕城过,与斜水合,南流入
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。清同治二年(1863)当地回民在此举行起义。
在今四川温江县西北寿安乡北。明天启《成都府志》卷2:大墓山在“温江治西二十五里。土人云是鱼凫王墓”。民国《温江县志》卷2:“鱼凫王墓在治西北三十三里吴家场南二里。俗呼大墓山。”
在今浙江安吉县 (递铺镇) 北三十六里梅溪镇。《寰宇记》 卷94长兴县: “ 《隋图经》 云: 吴兴故鄣东三十里有梅溪山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91安吉州: 梅溪山“立石高百余丈,四面斗绝,不可登陟。下
①东魏置,为神武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东南。后废。②北齐置,为神武郡治。治所在今山西神池县东北。后为太平郡治。北周改属广安郡。隋属马邑郡。唐初废。辽复置,为武州治。移治今山西神池县。金废。古县名。(
五代初改潭州置,治所在长沙县(今湖南长沙市)。北宋复为潭州。明洪武五年(1372)又改潭州府为长沙府。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及汩罗江以南,资水流域以东,安化、湘乡、攸县、茶陵等县市以北地。1913年废。
又名积石原。在今陕西眉县西北渭河北岸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郭淮传》:青龙二年(234),诸葛亮出斜谷,“淮策亮必争北原,宜先据之”。即此。(1)即“渭北”。(2)即“积石原”。
蒙古至元四年 (1267) 升博州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聊城县 (今山东聊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、茌平、莘县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 改东昌路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7年)以博州改置,治所在
北宋置,属银城县。在今陕西神木县东三里龙眼山后。元初于此置云州,至元六年 (1269) 改置神木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