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蜀城
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。《陈书·章昭达传》:太建二年(570),“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,名曰安蜀城。于江上横引大索,编苇为桥,以度军粮。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,施于楼船之上,仰割其索,索断粮绝,因纵兵以攻其城,降之”。
北周筑,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口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太建二年(570年),司空章昭达攻梁,梁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,被章昭达攻破,即此。
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西陵峡口南岸。《陈书·章昭达传》:太建二年(570),“周兵又于峡下南岸筑垒,名曰安蜀城。于江上横引大索,编苇为桥,以度军粮。昭达乃命军士为长戟,施于楼船之上,仰割其索,索断粮绝,因纵兵以攻其城,降之”。
北周筑,在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峡口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陈太建二年(570年),司空章昭达攻梁,梁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,被章昭达攻破,即此。
一名罗翁山。即今湖南黔阳县东南八面山。《水经注》 作龙桥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1沅州:罗公山 “昔有隐者姓罗居此山,有道术,民祈请辄验。今谓之罗公王,即此神也。绝顶有池,广数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
西汉置,属辽西郡。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东南小溪河北松树咀子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辽宁省朝阳市东南松树嘴子。属辽西郡。东汉废。
在今江西分宜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7袁州府分宜县: 源润泉 “在县南泉源岭下。溉田百余亩”。
1927年析登封、洛阳、临汝、伊阳四县地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白沙镇(今河南伊川县东二十二里白沙乡)。1932废入伊川县。旧县名。1929年由洛阳县巽区大部,登封县之吕店、余四二里,临汝县之梁家河、南卫
即今四川宁南县东南华弹镇。清设巡司于此。民国改设县佐。
亦名西原。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梁原乡一带。《元和志》卷3良原县:“石原,在县西南,即所谓良原也。”《寰宇记》卷32泾州良原县:白石原“其原起自县西南三十里,东下三十里,分为两原:一在南三十里,更名良原;
旧名通阛桥。宋建,在今福建龙岩市城南门外。明永乐间改名龙津桥。
西汉置,属胶东国。治所在今山东莱西市东北二十里周格庄乡东南古城里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莱西市东北周格庄东南。属胶东国。东汉废。
在今江西寻乌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赣州府长宁县: 青龙岩 “在县南三十里。大小十余穴,清流萦抱,必由栈道以陟降”。
辽开泰三年 (1014) 以女直户置,属西北路招讨司。治所在今蒙古国后杭爱省鄂尔浑河上游东古城。元张德辉 《纪行》 载和林城之北、吾误竭脑儿西有一辽代小故城,应即招州。辽开泰三年(1014年)以女真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