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龙山

大龙山

①大别山支脉。在今安徽安庆市北,跨怀宁、桐城、安庆三县市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4安庆府:大龙山“在府城东北二十里。上有龙池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怀宁县:大龙山“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,两山盘亘,下瞰大江,峰峦岩壑,种种奇胜。山周五十里,高十八里”。

②在今江西大余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大庾县:大龙山“在府东三十里,延亘三里,状如游龙。自麓至巅凡八里许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大龙山“山顶有幞头岩,右折有呆婆岩,岩后有锡坑山。山有坪、有泉、有田亩”。

③又名龙山。在今山东青州市西二十里。其东有小龙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益都县“尧山”条下:“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。有二山,俱蟠曲如龙形。”

④即尧山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鲁山县:尧山“亦号大龙山,因扰龙见称”。

⑤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4常德府:大龙山“山势蜿蜒如龙”。


在安徽省安庆市北,与怀宁、桐城二县市交界处。系大别山余脉。南北长约25千米,东西宽约7千米。主峰三县尖,海拔697米。地形破碎,山体间蚀余丘陵海拔不足50米。有大龙山、杨桥、花山等林场。有五针松、金钱桦、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及白颈长尾雉、小灵猫等珍稀动物。建有国家森林公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吐蕃等处宣慰司

    元至元九年(1272)置,治所在河州路(今甘肃临夏市)。辖境相当青海东部,四川西北部及甘肃洮河以西,礼县,武都、文县一带。明初废。蒙古置,治河州(后改为路,今甘肃临夏市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黄河以南的河

  • 高堤镇

    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四十里卫河东岸。《清一统志·彰德府二》: 高堤镇,“河南粮运皆经于此。为津途要隘”。即今河南省内黄县西高堤集。西临卫河。明、清时河南粮运皆经此。

  • 岩门长官司

    清顺治十年 (1653) 改岩门砦置,属黄平州。治所即今贵州黄平县东南岩门司。后废。

  • 安喜县

    ①三国魏改安憙县置,属冀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南三十里。西晋属中山国。北齐移治今定州市,为鲜虞郡治。隋改名鲜虞县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名安喜县,为定州治。北宋为中山府治。明洪武三年(1370)废入

  • 朵甘卫都司

    明洪武六年(1373)置指挥使司。次年升都指挥使司,属西安行都指挥使司。治所在灵藏(今四川德格县西北俄支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西部、青海南部及西藏昌都地区。后废。

  • 岐周

    即西周。周族古公亶父因受戎狄威逼, 自豳(今陕西彬县)迁居岐山下周原(今陕西岐山县东北)。故称岐周。

  • 渌埠镇

    清置,属东安县。即今湖南东安县南二十二里渌埠头乡。

  • 芳丛县

    唐贞观五年(631)置,属羁縻肆州。治所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北境。后废。

  • 旱禾市

    即今江西泰和县西北禾市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大云山

    ①在今浙江兰溪市东南云山公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兰溪县:大云山“在县治东南。俗名大寺山,以下有佛刹也。山不甚高,而延袤数里”。②在今湖南衡阳县(西渡镇)西,接邵东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衡州府衡阳县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