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荔县

大荔县

西晋改临晋县为大荔县,治所即今陕西大荔县。北魏初复名临晋县。清雍正十三年(1725)复置大荔县,为同州府治。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


在陕西省东部、渭河北岸,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。属渭南市。面积1776平方千米。人口69.6万。辖13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春秋为芮国、大荔戎国。秦穆公二十年(前640年)灭芮;秦厉共公十六年(前461年)灭大荔戎国,筑高垒逼临晋国,故名临晋。秦置临晋县,治今县东,属内史。西汉属左冯翊。东汉建安初左冯翊治迁临晋,十八年(213年)县治迁今城关镇。三国魏改左冯翊为冯翊郡。西晋武帝改临晋县为大荔县,以大荔戎国故地得名。北魏初复名临晋县;太和十一年(487年)华阴县迁此,改名华阴县,同时于县治置华州和华山郡。孝昌二年(526年)改华阴县为武乡县、华山郡为武乡郡。西魏改华州为同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郡存州;大业三年(607年)改武乡县为冯翊县,改同州为冯翊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冯翊郡为同州。蒙古至元元年(1264年)省冯翊县,辖地由同州直辖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升为同州府,并复设大荔县。1914年属关中道,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29年析朝邑东部黄河滩地于大庆关(今已陷入黄河)置平民县。1949年中共陕甘宁边区大荔分区由合阳迁驻大荔。1950年省平民县属朝邑县,二县属渭南专区。1956年直属省。1958年废朝邑县入大荔县后成今境。1969年属渭南地区,1994年属渭南市。地处关中盆地东部。黄、洛、渭交汇于县境东南部。北洛河横贯中部。属南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为主,特产花生、黄花菜、红枣、辣椒、“同州西瓜”等。为陕西粮、棉、油重要基地。有纺织、化工、皮革、造纸、柴油机、农机、农药等工厂。侯西铁路、西禹和大华公路经此。名胜古迹有岱祠楼、丰图义仓、沙苑文化遗址、大荔人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罨画溪

   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,即长兴港自合溪至画溪的一段江道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: 罨画溪 “在长兴县西八里。花时游人竞集,溪畔有罨画亭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长兴县: 罨画溪 “一名西溪。县西北诸山之水,汇流为

  • 袁口镇

    即今山东梁山县东南四十五里袁口乡。《清 一统志·兖州府二》: 袁家口在 “袁家口闸旁。本朝设守备驻此”。

  • 虞关

    即今甘肃徽县东南五十里虞关乡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通边砦

    北宋庆历八年 (1048) 置,属德顺军。即今甘肃庄浪县东北通边乡。金升为通边县。

  • 琴德山

    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南三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 思南府》: 琴德山 “林木苍翠,洞壑幽胜”。

  • 乞则里八海

    一作乞湿泐巴失海子。即乞则里八寺海。今新疆福海县西北乌伦古湖。《元史·郭德海传》:德海“从先锋柘柏西征,渡乞则里八海”。即此。

  • 咕哩葛达

    即今印度孟加拉邦之加尔各答。清谢清高 《海录》: “明牙剌…又三四日到古里葛达,英吉利官军镇明牙剌者治此,有小城,城内唯住官军,商民环处城外。”

  • 巴燕县

    1928年改巴戎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即今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。1931年改为化隆县。旧县名。1928年由巴戎县改名,治今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驻地巴燕镇。巴燕,蒙古语意为“富饶”。原属甘肃省,1928年改

  • 岳阳溪

    亦名龙溪、姚市河、青竹溪。为安居河支流。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北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7: 安岳县有岳 阳 溪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 158 普州:岳阳溪,“ 《图经》 云: 天圣中,郡守翰林彭乘凿石为曲水,后名

  • 日中城

    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南日中城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“桑干水又东左合武州塞水,水出故城东南流,出山径日没城南,盖夕阳西颓,戎车所薄之城故也。东有日中城,城东又有早起城,亦曰食时城,在黄瓜阜北曲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