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和溪镇

和溪镇

北宋置,属新明县。在今四川岳池县西二十里。开禧三年 (1207) 升为和溪县。


(1)在福建省南靖县西北部、九龙江西溪上游。面积169平方千米。人口2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和溪,人口 1590。因有四大坑涧汇成大溪,故名。1949年设和溪乡,1958年改公社,1984年改乡,1992年置镇。农产以稻为主。林产有杉、松、柯、毛竹、油茶、油桐等,并产柑橘、茶叶、紫胶等,盛产贵重药材巴戟。有农机、木器、竹藤工艺品等业。附近有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,为省自然保护区和国内较典型的稀有植物群落。厦隘公路经此。为漳州、龙岩两市交通要冲。名胜古迹有尖峰山碧云岩。(2)在贵州省正安县中部偏南、芙蓉江西侧小溪边。面积147.8平方千米。人口3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青山村,人口 1750。原名禾麻溪,又名藿麻溪、和溪场,溪沟多野生草本植物——藿麻,故名。“藿”“河”近音,易今名。1932年置和霭、马鞍、桑黍、米粮、桑林等乡镇。1942年置和溪乡。1953年后多次分合变更。1992年以和溪、杉木坪、桑坝、米粮、马鞍五乡合并置和溪镇。产花生、茶叶、烤烟等。有小型综合加工厂。公路通205国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广九铁路

    自今广东广州至香港九龙止。全长178.6公里。以深圳河为界分为二段,广州至深圳段由清政府借英款独立修筑,深圳至尖沙咀的九龙段,由港英政府修筑。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动工,1911年竣工。自广东省广

  • 都县

    即唐纳州都阙县。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南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纳州都宁郡县八,“都阙”作 “都县”。

  • 雍齿山

    在今四川什邡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73什邡县: “雍齿山在县南四百步。《汉书》 封雍齿侯国。《汉书》 高帝六年封雍齿为什邡侯,至汉元鼎五年,以酎金国除也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67什邡县: 雍齿城“今城南

  • 小河溪镇

    即今湖北孝昌县东北小河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孝感县“九里关”条下:小河溪镇“在县北百二十里。地险僻。《志》云,即王莽时王常起兵处”。明、清置巡司于此。嘉庆间改设县丞。民国设县佐。

  • 巴彦土库木庙

    亦作巴彦图呼穆庙。即今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北图克木苏木驻地巴彦图克木。“巴彦土库木”蒙古语意为“富饶的洼地”。

  • 和尚滩

    ①在今贵州思南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思南府》: 和尚滩 “在府城 (今思南县城) 南三十里。中流一石,俨如跏趺。又南三十里有相公滩”。②在今安徽六安市西北七十里。明置和尚滩巡司。《清一统志》 谓 “后以西

  • 建州左卫

    明永乐三年 (1405) 析建州卫置,属辽东都司。初在朝鲜吾都里 (今图们江南岸朝鲜会宁),九年徙开元路 (今黑龙江省东宁县大城子古城),二十一年复归旧地。宣德、正统间举众西迁至今吉林省浑江和辽宁省苏

  • 营道县

    西汉置,属零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东南三十余里莽、巢两水口。东晋改属营阳郡。隋移治宁远县东南四十里泠道故城,属零陵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移治今道县西四十里营山下,为营州治。五年 (622) 为

  • 石桥浦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齐中兴元年(501),萧衍攻张冲于郢州,“(曹)景宗遂据石桥浦,连军相续,下至加湖”。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东。南朝齐中兴元年(501年)萧衍攻张充于郢州,命曹景宗

  • 深州

    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置,治所在安平县 (今河北安平县)。《元和志》 卷17深州: “以州西故深城为名。” 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仍治安平县,同年移治饶阳县 (今饶阳县)。贞观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