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象山
即可蒙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铜山县:“南可象山,西北私铸山, 皆有铜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2铜山县:“可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。高一里。出铜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可蒙山“在县西南百二十里。产铜”。
即可蒙山。在今四川中江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铜山县:“南可象山,西北私铸山, 皆有铜。”《寰宇记》卷82铜山县:“可蒙山在县西北三十里。高一里。出铜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1中江县:可蒙山“在县西南百二十里。产铜”。
在今河北阜平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4阜平县: 陡岭儿口 “在吴王口西南二十里,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戍”。
西藏贡嘎县西南羊卓雍湖的古称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,至赞普牙帐。其西南拔布海。”即“跋布川”。
在今河南开封市西北二十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》: 黑冈 “其土黑色,下有池多鱼,今涸,亦名涸鱼冈。明崇祯九年,河决于此”。其北五里为黑冈口,黄河津渡处。乾隆二十六年 (1761) 河溢于此。
清雍正七年 (1729) 置,属雅州府。治所在今四川石渠县西南正科乡。宣统三年(1911) 改流。
即今河南内黄县西南东庄镇。明嘉靖《内黄县志》卷1《乡镇》:“东庄集,在县西十五里。”
明永乐十一年 (1413) 分湖广、四川、云南三布政司地置贵州布政司,治所在贵州宣慰司 (今贵阳市)。辖境相当今贵州省大部分地区。清为贵州省。治贵阳府 (今贵阳市)。康熙四年 (1665) 将四川的乌
即今云南富民县西北二十六里者北。明为者功关,见 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四》。
一作龙耆城。即今青海海晏县(三角城)。西汉末置西海郡于此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湟水又东南流径龙夷城,故西零之地也。”
即今四川梁平县西北袁驿镇。清光绪《梁山县志》 卷3: 袁坝驿在 “县西九十里”。清彭孙贻《流寇志》 卷4: 崇祯十三年 (1640),过(天星) 关索率义军 “自李子坎东奔达州,屯袁坝驿”。
清嘉庆四年(1799)于福清旧县丞平潭地置,属福州府。治平潭(今福建平潭县)。辖海坛岛。1913年废厅,改为平潭县。民国《平潭县志》卷3:“按《关都记》:海坛山势远望如坛,故名。自唐以来皆沿用之,平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