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分水岭

分水岭

①在今北京市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顺天府:分水岭在“府西四十五里。山涧诸水至此分为二:一入卢沟河;一入房山县界”。

②在今河北迁安县东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7迁安县:分水岭“滦河径其西,漆水径其东,因名。其南与卢龙分界”。

③在今辽宁海城市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辽东都司:分水岭“在盖州卫东一百四十里,延亘数百里,山下有泉,东西分流,故名”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卷25海城县:分水岭在“城东南九十五里。有水西流,杨柳河、五重河发源于此”。

④在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东南与宽甸、桓仁二满族自治县交界处。《清一统志·兴京》 “费叶棱乌河”条下:“小峡河在城西南一百二十里,源出分水岭。碱厂河在城西南一百五十里,亦出分水岭。”即此。

⑤即黑林岭。在今吉林浑江市东北、靖宇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“黑林岭在吉林城南八百七里,亦名分水岭。”

⑥在今福建永定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永定县:分水岭在“县西北六十里。山势崇峻,石径险隘,水流南北两分。一名猪槽凹, 路出上杭县”。

⑦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关,与江西省接界,为入闽第一山,崇溪发源于此。上有分水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6建宁府:分水岭“在崇安县西北石雄里,二水发源其下,一入江西界,一入福建界”,故名。

⑧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鲁阳关水“出鲁阳县南分水岭,南水自岭南流,北水从岭北注,故世俗谓此岭为分头岭”。《寰宇记》卷142邓州南阳县:分水岭“即三鸦之第二鸦也”。

⑨在今湖北宜城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宜城县:分水岭“在县南六十里,与荆门州分界”。

⑩即今四川万县市西南分水镇。清同治元年(1862),夔巫都司薛尚品败兰二顺义军于此。

(11)在今四川雷波县东北五十里。产铜。清乾隆间曾开采,咸丰间封闭。

(12)在今云南临沧县南百四十里。林密箐深,四时云雾不开。清有外委千总驻守。

(13)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4商南县:分水岭“其水分东西流”。

(14)在今甘肃岷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0岷州卫:分水岭“在卫南四十五里。下有分水岭河”。

(15)当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北之毛毛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庄浪卫:分山岭“在卫西百五十里。岭峤有泉分流,南为庄浪河,北为古浪河。其北又有平岭。嘉靖中,总兵姜奭击敌于分水岭,败之”。

(16)即今朝鲜东北摩天岭北端之小白山,为长白山之支阜。鸭绿江出其西, 图们江出其东, 因名分水岭。清张凤台《长白征存录》卷2:康熙五十一年(1712),“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,审视西为鸭绿,东为土门,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鄣川水

    即今甘肃境内渭水支流漳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漳水 “水出西南溪下,东北至彰县南,……又东北径新兴县北。……又东北注于渭水”。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一》: 漳水 “在漳县南。本名彰川,又曰鄣水,皆以县名也

  • 陈公套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西南五里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》:陈公套“在江夏县西南五里。旧名管官套。明弘治十四年知府陈晦以小舟数百载铁器沉于此,并渡急棹,犯其高处,沙随水去,于是水绕城南,商旅得避风涛之险,遂

  • 郿城县

    西魏改平阳县置,属武都郡。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十五里渭河北岸。北周天和三年 (568) 并入周城县。古县名。西魏由平阳县改名,治今陕西省眉县东渭河北岸,属武都郡。北周废入周城县。

  • 北梁州

    南朝梁置,治所在西城县(今陕西安康市西北四里汉水北岸)。后改名南梁州。南朝梁置,治西城县(今陕西安康市西北汉水北岸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安康、平利等市县一带。南朝梁时改名南梁州。

  • 小基隆

    即今台湾台北县北三芝乡驻地。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,亚于基隆,遂有此名。本台湾土著番社名。又作埔头。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北三芝乡。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,亚于基隆,遂有此称。

  • 宫亭湖

    即古彭蠡湖的别名。后转指今江西星子县、南昌市之间鄱阳湖。《水经·庐水注》: “ (庐)山下又有神庙,号曰宫亭庙,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6洪州南昌县: 宫亭湖 “在州北,水路三百四

  • 蛮哈

    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铜壁关乡。《徐霞客游记·滇游日记九》: “西四关属蛮哈守备。” 蛮哈山在铜壁关前,明于此设蛮哈守备,驻兵总领神护、万仞、巨石、铜壁四关。

  • 僧格宗

    ①在今四川小金县西小金川河北岸新格乡(僧格宗)。《清史稿· 图钦保传》: 乾隆三十七年(1772) 征金川,“师进至僧格宗,图钦保自河西科多渡桥攻河东,至喀咱木笼山梁,抵奢垄,贼奔美诺”。②在今西藏洛

  • 绵水

    ①在今江西信丰县东。《寰宇记》 卷108虔州信丰县: 绵水 “在县东三十里。源出绵山,至乌口入桃江”。②即今四川沱江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绵水至江阳方山下入江,谓之绵水口,亦曰中江。” 《元和志》卷

  • 风度楼

    在今广东韶关市。《清一统志·韶州府》:风度楼“在府治南。唐张九龄为相, 明皇重之,每用人,必曰:‘风度得如九龄乎?’郡人因取以名楼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