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分水关

分水关

①在今浙江泰顺县东南分水山下,地当浙、闽之冲。《明史·沐英传》:“从大军征福建,破分水关。”即此。

②一名大关。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岭上,与江西铅山县接界。地当江、闽襟要, 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。五代至宋皆置寨于此,元废。明洪武初复置,设巡司戍守。清初废。

③即今福建诏安县西分水关,为闽、粤二省交界处。明、清置漳潮分界巡司于此。《清一统志·漳州府》:漳潮分界巡司“为漳潮分界处”,故名。

④即今福建福鼎县北与浙江平阳县交界的分水关。相传为五代王闽所置,以备吴越。

⑤明置,属饶平县。在今广东饶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3饶平县:黄冈镇,“(嘉靖)三十八年,(倭贼)复从平和突犯,入分水关至黄冈”。清设汛,有外委把总驻防。

⑥即今贵州遵义县北分水垭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之役,吴广军战捷于此。《明史·吴广传》:“广合希彬军连战红碗、水土崖、分水关皆捷,遂进营水牛塘。”


(1)在浙江省苍南县灵溪西南。因处浙江、福建两省边境分水岭上,故名。海拔约300米,与东、西两侧山峰高差100~200多米。五代吴越设戍守。关门已不存,遗址尚留残墙。为温分公路终点。(2)在福建省东南海岸,诏安县南诏西南。因处福建省与广东省交界处分水岭上,故名。关口海拔约140米。明代筑关,扼两省咽喉,历为军事要隘。有“福建省南大门”之称。尚存“闽粤之交坊”和“漳南第一关”石坊门。为通往广东省汕头孔道。正德十五年(1520年)置漳潮分界巡司于此,清因之。福分公路终点。 (3)又称大关。在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分水岭上,与江西省铅山县接界。地当赣闽襟要,自古有入闽第一关之称。五代置寨于此,南宋开庆时并置大安驿。元废,明洪武初复置,设巡司戍守,清初废。(4)今贵州省遵义市北分水垭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之役,吴广军战捷于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郑通支线

    从吉林郑家屯 (今双辽) 至通辽 (今内蒙古通辽市)。长115公里。为四洮铁路支线。1921年修筑。今为大 (虎山) 郑 (家屯) 线的北段。

  • 石水湾镇

    即今江西瑞金市南二十里石水湾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0:瑞金县南有石水湾。

  • 栖霞寺

    南齐永明七年 (489) 建。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。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。唐初改为功德寺,增建殿宇、楼阁四十余所,极为壮观。与山东灵岩、荆州玉泉、天台国清,并称为国内 “四大丛林”。武宗会昌

  • 临川堡

    北宋置,属怀德军萧关。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高崖乡北红古城。后废。

  • 石鳖潭

    在今浙江永康市南。《清一统志·金华府一》:石鳖潭“在永康县南五里。昔有人入山经此,遇一大龟,束之归,龟便能言曰:游不良时为君所得。人甚怪之,载上吴王,王命煮之。焚柴万车,语犹如故,诸葛恪命燃老桑,煮之

  • 香沙宗

    即先家城。今西藏申扎县治。

  • 西河国

    西晋改西河郡置,治所在离石县(今山西离石县)。后废。西晋改西河郡置,治离石县(即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临县、方山、柳林、离石、汾阳、孝义、中阳、石楼、交口、介休、灵石、沁源、安泽、古县

  • 谷塠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翼州。在今四川茂县西北。

  • 富平侯国

    西汉改厌次县置,属平原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阳信县东南。东汉复为厌次县。西汉宣帝封张延寿为富平侯,改厌次县为富平侯国,治今山东省阳信县东南。东汉国除,仍为厌次县。

  • 小库伦旗

    即锡埒图库伦旗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库伦旗(库伦镇)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)与奈曼旗合并设绥东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