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河北蠡县东北二十里辛兴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蠡县图:东北有辛兴村。(1)在河北省蠡县中部。面积64.7平方千米。人口4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辛兴,人口 7000。初名新兴,后讹为今名。1957
在今安徽宿松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宿松县: 凿山洞 “在县东十五里。洞可容千人,为古仙栖隐处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安庆府一》: 凿山 “周三十里,中有仙洞,洞口石磴陡隘,入后豁敞可容千余人。底有大河,窍
即犨。 春秋时为郑地, 后属楚。 在今河南鲁山县东南五十里。古邑名。又作犨。春秋郑邑,后属楚。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。
即闵行镇。今上海闵行区东南闵行镇。明洪武六年(1373)于此置黄浦巡司。
又名老翁泉。在今四川眉山县东北二十七里苏坡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3眉州有老人泉。北宋著名学者苏洵于此见白发老翁,故名。苏洵死后葬此。苏轼《送贾讷倅眉》诗自注:“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,地名老翁泉。”
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)改宁化军置,治所在宁化县(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八十八里宁化乡)。元太祖十六年(1221)废。金大定二十二年(1182年)改宁化军置,治宁化县(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宁化)。辖境相当今山
元至元十三年 (1276) 于磨弥部地置,属曲靖路。治所在今云南宣威市东南六里河东营。民国 《宣威县志稿》: “命曰沾益,意盖从宽处理,使得均沾利益也。” 明属曲靖府。洪武十六年 (1383) 迁治即
又名乾明观。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中。南宋范成大《吴船录》:“至中峰寺,院有普贤阁,四环十七峰绕之,背倚白崖峰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46嘉定府:乾明寺“自华严至寺五里。初名中峰寺,后改乾明。前后有八
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)改龙州置,属四川都司。治所在今四川平武县。二十八年(1395)升为龙州军民指挥使司。
明洪武二十六年 (1393) 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四十四里右玉城镇。永乐元年 (1403) 废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置,治今山西省右玉县西北右玉城镇西。属后军都督府。永乐七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