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兴古郡

兴古郡

三国蜀建兴三年(225)析牂柯郡西南部、益州郡南部置,属降都督。治所在宛温县(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东南部通海、华宁、弥勒、丘北、罗平等县以南地区,广西西部及贵州兴义市地。西晋属宁州。武帝时治胜休县(今云南江川县北二十六里龙街),后治律高县(今云南弥勒县南一百里朋普)。东晋复治宛温县,辖境仅当今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,罗平县、弥勒县南部及贵州兴义市地。南朝宋治漏卧县(今云南罗平县境),南齐移治西中县(今云南文山县境)。南朝梁末废。


三国蜀建兴三年(225年)置,治宛温县(今云南砚山县北小维摩附近)。辖境相当今云南省罗平、麻栗坡、丘北、砚山、马关、华宁、开远、通海、石屏、蒙自、绿春、屏边、个旧等县市地及贵州省兴义市,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、那坡等县。南朝宋移治今云南省罗平县境,齐移治西中县(今云南文山县境)。梁末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蓬州

    ①北周天和四年 (569) 置,治所在安固县(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安固乡)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蓬州:“因蓬山以为名。” 辖境相当今四川仪陇县及营山县大部地。隋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开元

  • 建正县

    唐武德五年 (622) 置,属前真州。治所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西北。贞观元年 (627)废。

  • 龙盘山

    ①即今山东章丘市西之龙山。《寰宇记》卷19章丘县:“晏谟《齐记》云:殷末周初有神龙潜于此山,遂以为名。两县中分,南属全节,北属章丘,上有神迹祠。”②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南由县有盘龙山

  • 汉山

    在今陕西南郑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3兴元府:汉山“在南郑县西南二十里。四峰八面,南接巴山,山有池水。昔大旱,居人张士伯祷此山,闻空中语曰:大雨由天,小雨由山。士伯遂送女山中自焚,有顷大雨”。

  • 故埠镇

    又作故步镇。即今安徽霍山县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六安州霍山县: “本六安州故埠镇巡检司,弘治二年改为县。”古镇名。又作故步镇。北宋开宝四年(971年)废霍山县置,即今安徽省霍山县。明弘治二年(1489年

  • 浏河

    亦作刘河。即娄江。在今江苏昆山、太仓市境内。元、明时为海运要道。又称刘家河。在江苏省东南部。源出太湖鲇鱼口,东北流经苏州、昆山、太仓等市,到太仓市浏河镇东北入长江。长34千米,河宽75~140米。前身

  • 瓦亭驿

    ①在今甘肃泾川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8泾州:瓦亭驿“在州东六十里,邠泾之通道也”。②在今宁夏固原县南七十里瓦亭村。明置驿,并设巡司及递运所于此。清设千总驻防。

  • 小溪村

    即今安徽歙县南小溪乡。清乾隆《歙县志》卷1《都鄙》有小溪村。

  • 利漕渠

    运河名。东汉末由曹操所筑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:东汉建安十八年(213),建邺都(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东),为魏公,“凿渠引漳水入白沟以通河”。此渠自今河北曲周县南,东南至大名县西北、馆陶县西南注

  • 迁隆州

    南宋改迁隆镇置,属邕州。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那堪乡迁隆村。元属思明路。明洪武初降为迁隆峒。南宋以迁隆镇改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东迁隆峒。明初降为迁隆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