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匡河
在今云南镇雄县西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昭通府》引《旧志》:“八匡河,源出却佐山箐,又名却佐溪,下流六十里,合勿食料溪,又八十里入白水江。”
在今云南镇雄县西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昭通府》引《旧志》:“八匡河,源出却佐山箐,又名却佐溪,下流六十里,合勿食料溪,又八十里入白水江。”
即今湖北红安县东南三十六里永佳河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黄安县东南有尹家河镇。
南朝宋置,治所在沛县 (今安徽天长市西三十里石梁镇)。梁改为泾城、东阳二郡,北周改称石梁郡。隋废。南朝宋侨置,治沛县(今安徽天长市西北石梁镇)。后废。
即今福建连江县东北二十里东岱镇。当连江入海之口。旧有城,清康熙八年(1669)修,移北茭巡司驻此。在福建省连江县东北部、鳌江口南侧。面积24平方千米。人口 3.7 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东岱,人口 1810
即今江苏如皋市西南张黄港,出港口即为大江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如皋县西南有“张黄港”。集镇名。在江苏省如皋市南部、焦港东岸。属石庄镇。人口400。因昔为港口得名。曾为江北生猪和农副产品外运重要货运
在今湖北麻城市西北。《魏书·司马悦传》:萧衍豫州刺史马仙琕等“于三关南六十里因山起城,名为竹敦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天监三年(504),北魏取三关,“上遣马仙琕筑竹敦、麻阳二城于三关南。司马悦遣兵攻
即今四川南部永宁河。《寰宇记》卷88泸州江安县:“纳溪水源从牂柯生僚界流来,入汶江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153泸州:纳溪水“源出阿永蕃部至江门砦……东入纳溪砦, 以合于大江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纳溪县:纳
又名同戈、铜锅、同过、洞过。即今山西寿阳县南、榆次市东潇河。源出昔阳县西南陡泉山,西流经寿阳、榆次、清徐、太原市界入汾水。《水经·洞涡水》: “洞过水出沾县北山,西过榆次县南,又西到晋阳县南,西入于汾
在今河北井陉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井陉县:达滴岩口在“县西北九十里。东南至故关六十里。《关隘考》:自达滴岩以下,凡十二口,为故关北路。正统四年,于达滴岩置戍。嘉靖二十四年,又增兵防御”。
唐置,为羁縻州,属黔中都督府。治所在今贵州安龙县南。南宋后废。唐置,治今贵州省安龙县一带。属黔州都督府。宋废。
北宋置,属尤溪县。即今福建尤溪县东北梅营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南剑州尤溪县有梅营银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