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德府
蒙古宪宗六年(1256)置仁地万户,元至元十三年(1276)改仁德府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仁德府:“至四世孙,因其祖名新丁, 以为部号,语讹为仁地。”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)改寻甸军民府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,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。辖境相当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。明初改寻甸府。
蒙古宪宗六年(1256)置仁地万户,元至元十三年(1276)改仁德府,属云南行省。治所在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五里雨布村。《元史·地理志》仁德府:“至四世孙,因其祖名新丁, 以为部号,语讹为仁地。”辖境约当今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)改寻甸军民府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置,治今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北。辖境相当今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一带。明初改寻甸府。
南宋嘉泰元年 (1201) 改麦新置,治所即今贵州贵定县。元改为新添葛蛮安抚司。南宋嘉泰元年(1201年)置,治今贵州省贵定县,属侯州。元改新添安抚司。
清光绪三十四年 (1908) 置,属平乐府。治所在今广西贺县东南铺门镇。宣统元年(1909) 徙治今贺县东南信都镇。1912年改为信都县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分广西贺县、怀集县及广东开建县地置
即科尔沁右翼后旗。旗府驻地苏鄂公爷府(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北)。
即今江苏淮阴县西北三十二里五里庄乡。民国殷惟龢《江苏六十一县志》:淮阴县北有五里庄等镇。
即今陕西横山县东响水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1榆林镇: 响水堡 “旧为绥德州属砦,成化二年边臣王復议移黑河山,改名平夷堡。七年,余子俊以平夷水泉枯涸,复还故治”。清初设都司驻守。明正统二年(1437年)
一作色必口。即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东二百六十里色皮口。清道光《新疆识略》卷2巴里坤:色必塘“东至噶顺塘八十里”。
明永乐四年 (1406) 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俄罗斯赤塔州涅尔琴斯克 (即尼布楚) 西南鄂嫩河流域。后废。明永乐四年(1406年)置,以斡难河得名。在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(尼布楚)西南鄂嫩河流域。后废
一作浿江,又名王城江。所指因时而异:两汉为朝鲜清川江。《史记·朝鲜列传》:汉兴,“复修辽东故塞,至浿水为界”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乐浪郡浿水县:“(浿)水西至增地入海。”即此。朝鲜金富轼《三国史记》:高
春秋晋地。在今河北大名县东。《春秋》:僖公十四年(前646),“沙鹿崩”。《穀梁传》:“林属于山为鹿。沙, 山名也。”古邑名。亦作沙。春秋卫邑。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南。《春秋》僖公十四年(前646年):
秦置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集。西汉改为鄄城县。东汉亦作甄城县。《后汉书·荀或传》: 兴平元年 (194),“曹操东击陶谦,使或守甄城,任以留事”。唐李贤注: “县名,属济阴郡,今濮州县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