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兰山
在今甘肃靖远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靖虏卫:乌兰山“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”。
又称城南山。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。树木苍郁,绿云拥黛,昔为“靖远八景”之一,名曰“乌兰耸翠”。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,规模宏伟,有三教洞、法王洞、土地庙、慈云庵、水帘洞、王母宫和祖师殿等。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,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。殿建在砖砌高台上,高9米多,面阔3间,同东西牌楼、钟楼、厢房等错落有致,组成庙院。殿内造像已毁,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,碑文略可辨识。
在今甘肃靖远县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靖虏卫:乌兰山“在卫城南一百二十里。唐有乌兰县以此山名”。
又称城南山。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南。树木苍郁,绿云拥黛,昔为“靖远八景”之一,名曰“乌兰耸翠”。山上古建筑鳞次栉比,规模宏伟,有三教洞、法王洞、土地庙、慈云庵、水帘洞、王母宫和祖师殿等。祖师殿为全山古建筑之冠,明万历至清光绪年间曾多次重修。殿建在砖砌高台上,高9米多,面阔3间,同东西牌楼、钟楼、厢房等错落有致,组成庙院。殿内造像已毁,殿外东西两侧墙上镶有石碑,碑文略可辨识。
北魏平城北文明太后永固陵旁附设的殿宇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五十里方山上。《魏书·高祖纪》 载: 太和五年 (481),“夏四月己亥,行幸方山。建永固石室于山上,文碑于石室之庭,又铭太皇太后终制于金册,又起
①古名博水。即今河北清苑县南九龙河。源于望都县南,东流至清苑县西南与龙泉河相汇,称青水河,东北入滱水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 熙宁五年(1072),赵忠政言: “界河以南至沧州凡二百里,夏秋可徒涉,遇冬
在今山西文水县城北十里南徐村东侧。现存建筑以则天圣母殿为最古。始建于唐,金代重修,板门上部“金皇统五年”刻字尚存,是殿宇建成年代。殿内木制神龛供有帝后装女像,被尊称为“则天圣母”。
北周武成元年(559)置,治所在王屋县(今河南济源市西五十八里王屋乡)。隋开皇初废。北周武成元年(559年)置,治王屋县(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济源市一带。天和元年(566年)改西怀州
在今福建南平市旧城西水门外。南宋嘉定五年(1212)建。元废。
南宋光宗赵惇陵墓。在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。
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南。《水经·浍水注》:“高泉水出东南近川,西北趣浍交注浍。”
唐建,属嶲州。在今四川冕宁县西南。唐樊绰 《云南志》 卷1: 台登县 “西南八十里至普安城,剑南西川节度使重兵大将镇焉”。藏语名诺济城。唐筑,在今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礼州西。《蛮书·云南界内途程》:台登“
即今湖北蕲春县东北八十里张榜镇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33《乡镇》:“张家榜镇,在州(蕲州故治,今蕲州镇)东北百六十里。”
①即今甘肃临洮县东东峪沟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滥水又西北,径武街城南,又西北径降狄道故城东。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,为狄道开渠,引水种秔稻,而郡中乐业,即此水也。滥水又西北流,注于洮水。”②即今青海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