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临津县

临津县

①西晋永兴初分阳羡县置,属义兴郡。治所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北五十里。隋开皇九年 (589)废。唐武德七年 (624) 复置,属南兴州。八年(625) 又废。

②十六国前凉置,属晋兴郡。治所即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大河家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临津溪水 “自南山,北径临津城西,而北流注入河。河水又东径临津城北,白土城南”。北魏废。

③隋开皇七年 (587) 改胡原县置,属始州。治所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一百三十里香沉镇。《寰宇记》卷84临津县: “以其俯临津水为名。” 大业三年(607) 属普安郡。唐武德初属始州。先天二年 (713)属剑州。天宝初属普安郡。乾元初属剑州。北宋熙宁五年 (1072) 省为浆池镇。

④唐武德七年 (624) 改临泉县置,属岚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兴县西北四十里黑峪口村南。贞观元年(627) 改为合河县。

⑤唐贞观三年 (629) 置,属羁縻洪州 (后改彭州)。治所在今四川马尔康县东。后废。

⑥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胡苏县置,属沧州。治所在今河北东光县东南。北宋熙宁六年 (1073) 废为临津镇。

⑦金置,为韩州治。治所在今吉林梨树县北八里偏险城。元废。


古县名。(1)西晋永兴元年(304年)置,治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北。属义兴郡。隋平陈废。唐武德七年(624年)复置,属南兴州。八年复废。(2)十六国前凉置,治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,属河州。北魏时废。隋时置临津关于此。(3)隋开皇七年(587年)改胡原县置,治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,属普安郡。北宋熙宁五年(1072年)降为镇。(4)唐武德七年(624年)改临泉县置,治今山西省兴县西北。属岚州。贞观元年(627年)改名合河县。(5)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胡苏县置,治今河北省东光县东南。属沧州。北宋熙宁六年(1073年)降县为临津镇。(6)金置,治今吉林省梨树县北偏脸城,为韩州治。元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柏陵城

    在今河北保定市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68清苑县: 柏陵城,“孝武帝封赵敬肃王子终古为柏陵侯。废城在今县 (按: 今保定市) 南”。

  • 北集渠

    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北水出新浦县北高梁山,分溪南流,径其县西,又南一百里入朐忍县,南入于江,谓之北集渠口,别名班口,又曰分水口,朐忍尉治此。”

  • 沂北县

    1940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沂水、莒县二县析置,治张家山宋(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杨庄镇西南张家楼子)。1948年撤销,并入莒沂县。旧县名。山东抗日根据地设。1940年以沂水县北部设县。治张家山(今沂水县东北

  • 西射堂

    在今浙江温州市。《寰宇记》卷99温州:西射堂“在州西南二里,今基址不存。灵运《晚出西射堂》诗云:‘步出西掖门,遥望城西岑。连障叠��崿,青翠杳深沉。’今西山寺是也”。

  • 大榭岛

    古称大若山。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以东的东海海域中,东北邻舟山岛。岛上树林茂密,远处眺望,如浮于水面之亭台楼阁,故得名。土沃民稠,明时设兵戍守于此。原有大榭山、小榭山两岛,因筑塘相连。面积28.2平方千

  • 崤山

    ①在今浙江桐庐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分水县: 崤山 “在县 (今分水镇) 东四十里。其最高处曰赤岩尖,登之可见数百里”。②即殽山。在今河南洛宁县北六十里。《后汉书·光武帝纪》: 建武三年 (27)

  • 桃墟庄

    即今山东蒙阴县东南三十里桃墟乡。清宣统 《蒙阴县志》 卷1有桃墟。

  • 阳石寨

    一名杨石店。在今河南郏县西北。南宋李心传《建炎以来系年要录》卷61:南宋绍兴二年(1132)十二月辛亥,“襄阳镇抚使李横败伪齐于杨石店,遂复汝州”。

  • 南岭

    ①即今辽宁北票市东南南岭站。民国 《东北年鉴》 北宁路线图: 锦朝支线有南岭站。②在今广东紫金县东南南岭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3惠州府永安县: 南岭在 “县东南八十里,广百余里。四高中衍,惟一路可通

  • 不令支

    即令支。在今河北迁安县西。《逸周书·王会篇》:“不令支玄獏。”朱右曾《集训校释》:“卢曰:不字,发声。王曰:《齐语》云:北伐山戎,刜令支,斩孤竹。”即“令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