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丰都县

丰都县

隋义宁二年(618)置,属巴东郡。治所即今四川丰都县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卷19丰都县:“丰民洲在平都山下,隋两取之以名县。”唐初属临州,贞观八年(625)属忠州。北宋政和元年(1111)废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)复置,咸淳元年(1265)属咸淳府。元属忠州。明洪武十年(1377)省入涪州,十三年(1380)复置,改为酆都县。


在重庆市东部。面积2896平方千米。人口 77.7万。辖18镇、13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三合镇。三峡库区淹没土地面积37.49平方千米、耕地2.6万亩,人口6.2万。原名酆都县,以治地豐民州的“豐”和境内平都山的“都”字相组合而得名;或云以县有丰水、平都山得名。1958年周恩来总理建议改“”为“”,故为今名。春秋时为巴国别都。东汉永元二年(90年)置平都县,治今名山镇。三国蜀汉时并入临江县(今忠县)。隋义宁二年(618年)置豐都县,属巴东郡。唐属忠州。北宋时省入临江县。南宋绍兴元年(1131年)复置,属咸淳府。元属忠州。明洪武十年(1377年)省入涪州;十三年分涪州又置,并改名酆都县。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属重庆府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属忠州直隶州。1913年属川东道,1914年属东川道,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50年属川东行署涪陵专区(1952年复属四川省)。1958年改名丰都县。1968年属涪陵地区,1995年属涪陵市,1997年由重庆直辖市直接管辖。2003年县城因水淹迁今三合镇。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与盆东南山地交接地带,以山地为主。长江由西向东北横贯县境,主要支流有龙河、碧溪河、渠溪河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蚕茧、油桐、水果等。特产“包鸾竹席”、“名山榨菜”、“仙家豆腐乳”。矿产有石灰石、石英、天然气及煤、铁等。工业有酿造、化工、水泥、陶瓷、建材、造船、电力、纺织等。交通以长江航运为主。有丰垫、丰涪、丰忠公路。丰都长江大桥沟通旧城与新城。名胜古迹有鬼城名山、双桂名、汉墓群、悟惑寺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虏卫

    明成化十七年(1481)置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。嘉靖中移治老军营(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五十五里平鲁城镇)。清雍正三年(1725)改为平鲁县。明成化十七年(1481年)置,治今山西省大同

  • 商代地名。在今河南温县东。《甲骨文合集》37532: “辛酉卜,在敦贞: 王田衣逐无灾。”古邑名。在今河南省温县东。商时常为诸侯进贡之地。

  • 养利州

    北宋置,属太平砦。治所在今广西大新县北。元属太平路。明属太平府,弘治间迁治今大新县(桃城镇)。1912年改为养利县。北宋置羁縻州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北。明为正州,属太平府。弘治间迁治今大新县。1

  • 南平集

    即今安徽濉溪县南,浍河南岸之南坪镇。《清一统志·凤阳府二》: 南平集,“嘉庆八年添设抚民同知,并设照磨驻此。十三年改为凤颍捕盗同知,照磨裁”。

  • 岐坪县

    亦作岐平县。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宋安县置,属宋熙郡。治所在今四川苍溪县东北一百里岐坪镇。隋属义城郡。唐武德七年(624)属西平州。贞观二年(628)属利州,开元二十三年(735)属阆州。天宝初属阆

  • 桃渚寨

    即今浙江临海市东桃渚乡。《清一统志·台州府一》: 桃渚寨 “在临海县东一百里,海门卫东北五十里”。见“桃渚城”。

  • 黄河关

    在今河南孟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9孟县: 黄河关 “在县南,黄河北岸”。

  • 南定县

    ①西晋武帝时改武安县置,属交趾郡。治所在今越南南河宁省南定县东南。隋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 复置,属交州。后废。②北魏太和十三年 (489) 置,属郢州。治所在今河南叶县东南。十八年 (494) 属

  • 石门桥

    即今河北任丘市南二十里石门桥镇。清为石门桥社。

  • 芳林渡

    在今广西贺县南贺江南岸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23贺州:芳林水“合于贺江。从捷路至富川必渡此水”。北宋初,潘美伐南汉,即由此进攻贺州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南富川江南岸。北宋初伐南汉即由此进攻贺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