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垌墟
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北中硐镇。明万历《高州府志》卷1:化州有中峒墟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卷10化州:中峒墟在“州西北八十里”。
即今广东化州市西北中硐镇。明万历《高州府志》卷1:化州有中峒墟。清光绪《高州府志》卷10化州:中峒墟在“州西北八十里”。
即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北汐止镇。旧名水返脚, 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汐止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汐止镇。在台湾省台北县北部、基隆河中游。面积71.3平方千米。人口约8.1万。清代属淡水县,192
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庐山五老峰下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5南康军: 青牛谷,“ 《浔阳记》 云,青牛谷在五老峰下,相传云老君阳见之所。唐杨衡诗云,随云步入青牛谷,青牛道士留我宿”。
北周置,治所在南襄阳郡 (今湖北南漳县)。寻废。北周置,治重阳县(今湖北南漳县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南漳县。后废。
明置,即今陕西洋县东槐树关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二》: 槐树关 “在洋县东五十里”。
北周置,属石州。治所在窟胡县 (今山西中阳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中阳县地。隋开皇初废。北周置,治窟胡县(今山西中阳县西北)。属石州,领一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中阳县一带。隋开皇初省。
①在今四川安岳县东南一百里石羊镇南。清道光《安岳县志》卷7:石羊场“在治东一百里”。②即今四川都江堰市南石羊镇。民国《灌县志》卷2:石羊场“在治南四十里。介黑石、沙沟两河间,为通崇庆县要道。旧属三阳镇
即今河北永年县 (临洺关) 东南二十五里周村乡。清同治 《畿辅通志》 卷51永年县图: 西有周村。
西晋建都洛阳,历四帝52年,除怀帝(司马炽)、愍帝(司马邺)死于平阳外,武帝(司马炎)、惠帝(司马衷)均崩于洛阳,加上追封的宣帝(司马懿)、景帝(司马师)、文帝(司马昭)共五帝,其陵均应在洛阳一带。但
东汉灵帝时筑。在雒阳 (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) 以西的西园内。《拾遗记》 载: “灵帝初平三年,游于西园,起裸游馆千间,采绿苔而被街,引渠水以绕砌,周流澄澈,乘船以游漾,使宫人乘之,选玉色轻体者,
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北慈口乡。民国 《湖北通志》 卷33兴国州: “慈口市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