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隽郡
南朝梁大同五年(539)置,治所在下隽县(今湖北通城县西北)。承圣三年(554)改为隽州。
南朝梁大同五年(539)置,治所在下隽县(今湖北通城县西北)。承圣三年(554)改为隽州。
①秦始皇二十五年(前222)置,治所在巨鹿县(今河北平乡县西南平乡镇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白洋淀、文安洼以南,南运河以西,高阳、宁晋、任县以东,平乡及山东临清以北地。汉缩小至今滹沱河以南、平乡以北,柏乡以
古山名。又称伊阙、伊阙山、阙塞、龙门。因两山相对阙门,伊水流经其中,故名。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。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六年(前516年):“晋知跞、赵鞅帅师纳王,使女宽守阙塞。”即此。参见“伊阙”。
①明置,属宁夏中卫。即今宁夏中卫县西南常乐镇。后废。②一作长乐堡。即今陕西榆林市东常乐堡。《清一统志·榆林府二》: 常乐堡,“明成化初,巡抚卢祥于今堡南二十里创筑。弘治二年,巡抚刘忠因其地沙积无水,徙
在今山东禹城市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禹城县:“刘普马驿,旧置于县西十五里。成化十一年,迁于县治南。”
三国蜀置,属建宁郡。治所在今云南弥勒县南新哨附近。南朝宋废。
即宣武城。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幕府山侧。《宋书· 范晔传》: 元嘉二十二年 (445),衡阳王义季为南兖州刺史,“上于武帐冈祖道”。即此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7 “武帐冈” 条引 《宫苑记》:
即今福建德化县南汀溪。源出县西南芹山,东北流,在县南汇入浐溪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泉州府德化县:丁溪“在县南。……相传溪本南流,不与浐会。宋元符中,大雷雨,水流回转,纵横若丁字,因名”。
①南朝宋孝建元年 (454) 置,治所在夏口城 (后称郢城。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以下的汉江流域,监利、阳新间的长江流域和湖南沅江流域以北地区。其后逐渐缩小。隋开皇九年 (589
北魏置,属白水郡。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六十里。隋废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和三年(479年)置,治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黄龙山南。属白水郡。西魏废。
明置,属宁远卫。即今辽宁葫芦岛市东北五十里高桥镇。清蒋良骐 《东华录》: 天聪二年(1628) 五月,“命贝勒阿巴泰等略明地,并堕锦州城及杏山、高桥”。清于此置驿站。在今辽宁省葫芦岛市东北高桥镇。后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