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高枕而卧

高枕而卧

战国策.魏策一》:“为大王计莫如事秦。事秦,则楚韩必不敢动。无楚韩之患,则大王高枕而卧,国必无忧矣。”《战国策.齐策四》:“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未得高枕而卧也。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”孟尝君接受了冯谖的建议,为相数十年,地位稳固,“三窟已就,君姑高枕为乐矣!”后因以“高枕而卧”形容平安无事,无忧无虑地垫起枕头睡大觉。汉.贾谊《新书.益壤》:“如臣计,梁足以捍齐赵,淮阳足以禁吴楚,则陛下高枕而卧,终无山东之忧矣。”亦作“高枕安卧”、“高枕安寝”。汉.班固《汉书.匈奴传》:“故北狄不服,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。”


偏正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,形容太平无事。语出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无楚韩之患,则大王高枕而卧,国必无忧矣。”鲁迅《朝花夕拾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:“给他一个盒子,说只要放在枕边,便可~。”△用于描写平安、顺利。→无忧无虑 高枕无忧 高枕不虞 ↔枕戈待旦 彻夜难眠辗转反侧。也作“安枕而卧”、“高枕安寝”、“高枕安卧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:“冯谖曰:‘狡兔有三窟,仅得免其死耳。今君有一窟,末得高枕而卧也。请为君复凿二窟。’”《战国策·魏策一》:“张仪为秦连横,说魏王曰:‘……为大王计,莫如事秦,事秦则楚、韩必不敢动; 无楚、韩之患,则大王高枕而卧,国必无忧矣。’”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吕后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 (张良),曰:‘君常为上谋臣,今上欲易太子,君安得高枕而卧乎?’”《汉书·张良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战国时,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对孟尝君说:“狡兔有三个洞穴,仅得免其身死,现在您只算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安心睡觉。请让我为您再造两个洞穴。”张仪、吕泽等也说过这一类的话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平安无事,无须警惕。

【典形】 高枕、高枕卧、世事岂高枕。

【示例】

〔高枕〕 唐·杜牧《夏州崔常侍自少常》:“三边要高枕,万里得长城。”

〔高枕卧〕 宋·陈与义《谨次十七叔去郑诗韵》之三:“万事巧违高枕卧,忧来一夕费三迁。”

〔世事岂高枕〕 明·陈子龙《晚秋暮雨》:“世事岂高枕?吾身尚转蓬。”


【词语高枕而卧】  成语:高枕而卧汉语词典:高枕而卧

猜你喜欢

  • 丝萝

    《古诗十九首.冉冉孤生竹》:“与君为新婚,兔丝附女萝。”菟丝、女萝均为蔓生,缠绕于草木,不易分开。后因以“丝萝”比喻结为夫妇之典。唐范摅《云溪友议》一:“不念糟糠之情,别倚丝萝之托。”元 柯丹丘《荆钗

  • 万弩射潮

    源见“射潮”。称扬与灾害英勇斗争。清曹贞吉《风流子.钱塘怀古》词:“英雄开草昧,山衣锦,万弩射潮低。”

  • 一钱囊

    唐.杜甫《空囊》诗:“囊空恐羞涩,留得一钱看。”唐.杜甫在诗中詠清贫之士,囊中只留一钱的窘状。后因以为清贫如洗之典。宋.苏轼《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》诗:“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,留得一钱何足赖!”

  • 匪他

    《诗.小雅.頍弁》:“岂伊异人,兄弟匪他。”《诗经》中《頍弁》篇咏兄弟关系,不是外人,是手足之情,非他人所能比拟。后遂用为咏兄弟之典。唐.杜甫《湖中送敬十使君适广陵》诗:“几年一会面,今日复悲歌。少壮

  • 渡江桃叶

    源见“桃叶桃根”。借指钟爱的女子。宋蔡伸《虞美人》词:“渡江桃叶分飞后,马上犹回首。”

  • 彩衣狐魅

    北魏.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.城西》:“(洛阳)孙岩,娶妻三年,妻不脱衣而卧。岩因怪之,伺其睡,阴解其衣,有毛尾长三尺,似野狐尾。岩惧而出之。妻临去,将刀截岩发而走。邻人逐之,变成一狐,追之不得。其后,京

  • 粉白黛黑

    形容着意妆饰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: “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,嫫母仳倠也。” ●《楚辞·大招》: “粉白黛黑,施芳泽只,长袂拂面,善留客只。魂乎归来! 以娱昔只。” 粉: 脂粉。黛: 女子用以画眉的青黑

  • 炼石娲皇

    源见“女娲补天”。借指济时匡世的英杰。柳亚子《题李公朴怒涛集》诗之二:“崩城杞妇应收泪,炼石娲皇誓补天。”

  • 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

    《孟子.尽心上》:“杨子取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。”这里指杨朱的利已主义哲学。后亦喻不顾公益,专营私利的行为。

  • 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

    从前仙人已乘黄鹤飞去,现在这里只剩一座黄鹤楼。 比喻事物内部已发生重大变化,而外部还保留一副空架子。语出唐.崔颢《黄鹤楼》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”鲁迅《花边文学.“京派”与“海派”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