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雪夜入蔡州

雪夜入蔡州

典出唐李愬(sù诉)事迹。亦称“入蔡奇兵”。用以称扬将领之足智多谋,或表示破敌立功的雄心壮志。李愬(773-821年),陇右临洮(今甘肃临洮)人。唐名将李晟之子,有谋略,善骑射。以父荫出仕,初授太常寺协律郎,历任右庶子、少府监、左庶子、坊、晋二州刺史等职。宪宗元和九年(814年),淮西吴元济反叛,唐廷出兵讨伐,屡招败绩。这时,愬上表皇帝,自求参战,被授为隋、唐、邓节度使。他到任后,推诚待人,抚恤士卒,信用降将,搜集敌情,为讨吴作了充分准备。元和十二年(817年)十月,李愬乘吴元济不备,突出奇兵,袭击吴元济的根本重地蔡州。出兵之日,天色阴晦,雨雪不止,大风把旌旗都刮裂了,马冻得不能跳跃,不少士兵抱着兵器冻僵而死。诸将问兵去何地,李愬回答说:“攻入蔡州捉拿吴元济”,众人皆大惊失色。半夜,雪下得更大,十人中就有二、三人冻死。行到蔡州附近,见有鹅鸭池,李愬让人把鹅鸭都惊扰起来,以掩盖行军的声音。叛军以为有险地可守,又是大风天,故毫无警戒之心,竟无一人知觉官军已至。李愬部将率先登城,尽杀守门军士。至天明时,雪停了,李愬部队已攻至吴元济的外宅。有人告诉吴元济,城已被攻陷,他还不以为然地说:“是驻守洄曲的兵丁回来取寒衣的吧?”。此战役为历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。

【出典】:

旧唐书》卷133《李愬传》3680页:“由是愬乘其无备,十月,将袭蔡州。……是日,阴晦雨雪,大风裂旗旆,马慄而不能跃,士卒苦寒,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。……诸将请所止,愬曰:‘入蔡州取吴元济也。’诸将失色。…自张柴行七十里,比至悬瓠城,夜半,雪愈甚。近城有鹅鸭池,愬令惊击之,以杂其声。贼恃吴房、朗山之固,晏然无一人知者。李祐、李忠义坎墉而先登,敢锐者从之,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,留击柝(tuò拓)者。黎明,雪亦止,愬入,止元济外宅。蔡吏告元济曰:‘城已陷矣。’元济曰:‘是洄曲子弟归求寒衣耳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苏轼《大雪青州道上》:“君不是淮西李侍中,夜入蔡州缚取吴元济。” 宋·辛弃疾《苏武慢·雪》:“回首驱羊旧节,入蔡奇兵,等闲陈迹。” 宋·陆游《雪中作》:“已忘作赋游梁苑,但忆衔枚入蔡州。”


【典源】《旧唐书·李愬传》:“愬乘其无备,十月,将袭蔡州。……是日,阴晦而雪,大风裂旆,马慄而不能跃,士卒苦寒,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。……诸将请所止,愬曰:‘入蔡州取吴元济也。’……自张柴行七十里,比至悬瓠城,夜半,雪愈甚。近城有鹅鸭池,愬令惊击之,以杂其声。贼恃吴房,朗山之固,晏然无一人知者。李祐、李忠义坎墉而先登,敢锐者从之,尽杀守门卒而登其门,留击柝者。黎明,雪亦止,愬入,止元济外宅,蔡吏告元济曰:‘城已陷矣。’”《新唐书·李愬传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唐代李愬乘叛将吴元济疏于防备,准备袭击蔡州。出兵当天,天阴下雪,大风刮裂旌旗,马冻得不能跳跃,士兵不少人冻僵而死。诸将问去何处,李愬说:“攻入蔡州捉吴元济。”半夜,雪更大,蔡州城附近有鹅鸭池,李愬命令把鹅鸭打惊起来,混杂行军的声音。叛军以为有险地可守,没一个人发觉。李愬部将登城攻入,至天黎明,李愬已攻至吴元济外宅,这时吴元济才知道李愬军已经入城,只好投降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称扬将领足智多谋; 或用以表现怀有雄心壮志,希望破敌立功。

【典形】 蔡州鹅鸭、将军半夜鹅、入蔡、入蔡奇兵、衔枚入蔡州、雪夜鹅鸣、夜入蔡州、鹅鸭喧夜半、入蔡缚

贼、鹅池雪、袭蔡州。

【示例】

〔蔡州鹅鸭〕 元·萨都拉《就用韵赠铁将军》:“蔡州鹅鸭持元济,滹沱马渡悲王郎。”

〔将军半夜鹅〕 元·傅若金 《上蔡》:“徒怜丞相东门犬,犹忆将军半夜鹅。”

〔入蔡〕 宋·苏轼《和刘景文雪》:“那堪李常侍,入蔡夜衔枚。”

〔入蔡奇兵〕 宋·辛弃疾《苏武慢·雪》:“回首驱羊旧节,入蔡奇兵,等闲陈迹。”

〔衔枚入蔡州〕 宋·陆游 《雪中作》:“已忘作赋游梁苑,但忆衔枚入蔡州。”

〔雪夜鹅鸣〕 宋·李刘《贺丞相明堂庆寿并册皇后启》:“风声鹤唳,不但平淮; 雪夜鹅鸣,更观擒蔡。”

〔夜入蔡州〕宋·苏轼《大雪青州道上》:“君不是淮西李侍中,夜入蔡州缚取吴元济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唐朝第一

    同“李揆第一”。宋刘一止《望明河.赠路侍郎使高丽》词:“问人地,真是唐朝第一,未论勋业。”

  • 骑羊成仙

    汉.刘向《列仙传.葛由》:“葛由者,羌人也。周成王时,好刻木羊卖之。一旦,骑羊而入西蜀。蜀中王侯贵人追上,上绥山。绥山在峨嵋山(原作“娥媚”,此从俗改)西南,高无极也。随之者不复还,皆得仙道。故里谚曰

  • 水晶灯笼

    《宋史.刘随传》:“随与孔道辅、曹修古同时为言事官,皆以清直闻。随临事明锐敢行,在蜀,人号为‘水晶灯笼’。”水晶,即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,如做成灯笼,将明亮无比。刘随遇事善断,态度明朗,故有此喻。后以“

  • 探黑白丸

    源见“探丸借客”。喻指奸猾不法之举。宋苏轼《约公择饮是日大风》诗:“偷儿夜探黑白丸,奋髯忽逢朱子元。半年群盗诛七百,谁信家书藏九千?”

  • 觳觫车

    《孟子.梁惠王上》:“(王曰)齐国虽褊小,吾何爱一牛?即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。”战国时人用觳觫形容牛恐惧颤抖的样子。后因以觳觫代指牛,觳觫车,即牛车。唐.丘丹《奉酬重送归山》:“步

  • 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

    天视、天听: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,可以视听。 上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。 旧时常用以规劝最高统治者要俯察民情。语出《书.泰誓中》:“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”孔安国传:“言天因民以视听

  • 庭前鲤

    源见“孔鲤趋庭”。谓谨遵父教之子。陈曾《自题半僧斋诗文集后》诗:“少时学对庭前鲤,壮岁飘零天外鸿。”【词语庭前鲤】   汉语大词典:庭前鲤

  • 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

    此:指军事或政治力量。 用这样的实力来攻城,哪个城攻克不了? 用反诘的语气,强调某方实力之强。语出《左传.僖公四年》:“齐侯曰:‘以此众战,谁能御之?以此攻城,何城不克?’”明.钱轵《甲申传信录》

  • 黑头取方伯

    源见“黑头公”。指年少有为。唐李白《悲歌行》:“还须黑头取方伯,莫谩白首为儒生。”

  • 扊扅

    源见“扊扅歌”。借指曾共贫寒的妻子。宋杨万里《又跋简斋与夫人帖》诗:“家在钱塘身在苏,扊扅消息近来无。”清孙枝蔚《自邑中归田作》诗:“上当念先人,下当虑扊扅。”【词语扊扅】   汉语大词典:扊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