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贡禹弹冠

贡禹弹冠

弹冠:弹去帽子上的灰尘,比喻准备做官。 贡禹(前124-前44年)字少翁。琅邪(治所今山东诸城)人,汉元帝时,历任谏大夫,御史大夫。王吉字子阳,与贡禹是同乡好友,志趣相投。王吉做官,贡禹弹去帽子上的尘土,准备出仕任职了。后以此典表示因好友做官任职而自己将得到引荐而高兴。

【出典】:

汉书》卷72《王吉传》3066页:“(王)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其取舍同也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赠徐干》:“弹冠俟知己,知己谁不然?” 晋·陆机《鞠歌行》:“王阳登,贡公欢,罕生既没国子叹。” 南齐·沈约《郊居赋》:“或辞禄而反耕,或弹冠而来仕。” 唐·孟浩然《书怀贻京邑同好》:“感激遂弹冠,安能守固穷。” 唐·王维《酌酒与裴迪》:“白首相知犹按剑,朱门先达笑弹冠。” 唐·李白《送杨少府赴选》:“我非弹冠者,感别但开襟。” 唐·杜甫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》:“窃效贡公喜,难甘原宪贫。” 唐·岑参《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》:“别有弹冠士,希君无见遗。” 唐·韦应物《路逢崔元二侍御避马见招以诗见赠》:“日日吟趋府,弹冠岂有因。” 唐·顾况《酬唐起居前后见寄》:“莫话弹冠事,谁知结袜心。” 唐·罗隐《酬高崇节》:“犹赖君相勉,殷勤贡禹冠。” 唐·薛逢《上吏部崔相公》:“公车未结王生袜,客路虚弹贡禹冠。” 宋·苏洵《管仲论》:“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,徒以有仲焉耳。一日无仲,则三子者可以弹冠相庆矣。” 宋·陆游《白发》:“平生窃鄙贡公喜,故里但思陶令归。” 宋·刘浩《满江红·寿陈侍郎》:“便合弹冠登要路,如何袖手缄空谷。” 宋·姚勉《沁园春·送友人归蜀》:“闻道槐庭,已登安石,此去须弹贡禹冠。” 宋·刘辰翁《沁园春》:“笑贡生狂,日日弹冠,西望王阳。” 元·汤式《南吕·一枝花·言志》:“不弹贡禹冠,谁赐吕虔刀。” 明·李梦阳《正月二日台卿李公监察毛公袁公枉驾》:“冠弹贡氏非吾愿,星聚荀门敢自夸。” 清·吴嘉纪《自淘上至竹西送汪舟次之赣榆教谕任》:“家有范生甑,人弹贡氏冠。” 清·叶承宗《新水令·旅觉述怀》:“阁门负郭荐贤弘,风尘笑煞弹冠贡。”


主谓 贡禹,西汉大臣,元帝时与王吉(字子阳)同为谏议大夫,二人友善。弹冠,掸去帽子上的灰尘,准备重新出来做官。王吉做官,贡禹也做出仕的准备。比喻乐意再度辅佐政治志向相同的人。语本《汉书·王吉传》:“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其取舍同也。”明·黄宗羲《与陈介眉庶常书》:“人之相知,贵相知心,王阳在位,~。”△多含贬义,用于描写复出。


【词语贡禹弹冠】  成语:贡禹弹冠汉语词典:贡禹弹冠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井投石

   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陷害。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十二回: “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多,晓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,说他的坏话。” 参见:○落井下石见“落井下石”。《官场现形记》12回:“他一见宪眷比从前差了许

  • 辕驹

    同“辕下驹”。唐杜甫《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四十韵》:“出尘皆野鹤,历块匪辕驹。”亦用作自谦之词。宋黄庭坚《奉和公择舅氏送吕道人研长韵》:“辕驹蒙推挽,官次奉丹铅。”【词语辕驹】   汉语大词典:辕驹

  • 燕市筑

    源见“燕市悲歌”。指豪侠之士所奏演的悲壮之声。清黄景仁《将之京师》诗:“吴市箫声燕市筑,一般凄断有谁怜?”

  • 秦明镜

    同“秦庭朗镜”。唐刘禹锡《历阳书事七十韵》:“心托秦明镜,才非楚白珩。”

  • 彭泽米

    源见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。用指微薄的官俸。宋苏轼《故周茂叔先生濂溪》诗:“先生本全德,廉退乃一隅。因抛彭泽米,偶似西山夫。”【词语彭泽米】   汉语大词典:彭泽米

  • 河阳色

    源见“河阳一县花”。泛指桃李花色艳丽。清孙枝蔚《赠安肃梁明府木天》诗之一:“花少河阳色,琴无单父声。”【词语河阳色】   汉语大词典:河阳色

  • 一弦

    同“一弦琴”。北周庾信《奉和赵王隐士》诗:“阮籍惟长啸,嵇康讶一弦。”唐骆宾王《秋日山行简梁大官》诗:“不如从四皓,丘中鸣一弦。”

  • 聚萤

    源见“囊萤照读”。收聚萤光以照明。形容刻苦力学。北齐颜之推《颜氏家训.勉学》:“古人勤学,有握锥投斧,照雪聚萤,锄则带经,牧则编简,亦为勤笃。”唐高適《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》诗:“一生徒羡鱼,四十犹聚萤

  • 中天之台

    《列子.周穆王》:“周穆王时,西极之国有化人来。……化人以为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,……穆王乃为之改筑……五府为虚,而台始成,其高千仞,临终南之上,号曰中天之台。”化人,会幻术的人。据《翻译名义集》卷七

  • 蘧瑗知非

    《淮南子.原道训》:“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。”汉.高诱注:“伯玉,卫大夫蘧瑗也。今年所行是也,则还顾知去年之所行非也。岁岁悔之,以至于死,故有四十九年非。”蘧瑗,春秋时卫国大夫,是一个很有德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