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负米养亲

负米养亲

同“负米”。宋陆游《生日子聿作五字诗为追怀先亲》诗:“负米养亲无复日,《蓼莪》废讲岂胜悲。”


连动 比喻为人子者出门做事,按时寄款归家,以奉养父母。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子路见孔子曰:‘由也事二亲之时,常食藜旧之实,为亲负米百里之外。’”《宋史·张昭传》:“躬耕负米以养亲。”△褒义。用于写孝顺。


【典源】 汉·刘向《说苑·建本》:“子路曰:‘负重道远者,不择地而休;家贫亲老者,不择禄而仕。昔者,由事二亲之时,常食藜藿之实,而为亲负米百里之外。亲没之后,南游于楚,从车百乘,积粟万钟,累茵而坐,列鼎而食,愿食藜藿为亲负米之时,不可复得也。’”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亦载。

【今译】 孔子的弟子仲由 (字子路、季路)说:“背负重物走远路的人,顾不上选择地方才休息; 家境贫穷而敬养父母的,不会计较俸禄多少才做官。从前我侍奉二老,常常自己吃粗劣的饭菜,而从百里之外背米回来给他们吃。父母去世后,我南游楚国为官,车马众多,粮米充裕,想再回到那吃粗食为父母背米的时候,却已是不可能的了。”

【释义】后以此典指孝敬奉养父母。

【典形】 负米、负米百里、负米供亲、负米归、负米养亲、恨深负米、华毂之哀、季路孝、南游之叹、负米万里、贫负米、负米勤。

【示例】

〔负米〕 宋·苏轼《伯父送先人下第》之十一:“乞墦何足羡,负米可忘艰。”

〔负米百里〕 清·顾炎武《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》:“高堂有母儿一人,负米百里伤哉贫。”

〔负米养亲〕 宋·陆游《生日子聿作五字诗为追怀先亲》:“负米养亲无复日,蓼莪废讲岂胜悲。”

〔恨深负米〕 唐·杨炯《大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》:“恨深负米,荣暨击钟。”

〔华毂之哀〕 南朝梁·江淹《萧太傅谢追赠父祖表》:“虽惭曾舆乔木之敬,实抱仲路华毂之哀。”

〔季路孝〕 金·元好问《送钦叔内翰》之二:“古称季路孝,负米曾百里。”

〔南游之叹〕 唐·骆宾王《上吏部裴侍郎书》:“见高堂九仞,曾参负北向之悲; 积粟万钟,季路起南游之叹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悬首吴阙

    同“悬门抉目”。明梁辰鱼《浣纱记.允降》:“誓当悬首吴阙,以谢先灵。”述补 即“悬门抉目”。明·梁辰鱼《统纱记·允降》:“誓当~,以谢先灵。”△褒义。多用于烈士殉国方面。【词语悬首吴阙】  成语:悬首

  • 拔藩

    晋.虞预《会稽典录》卷上《陈嚣》:“陈嚣字子公,山阴人也。嚣与民纪伯为邻,伯夜窃藩(播篱圈地)嚣地自益。嚣见之,伺伯去后,密拔其藩一丈(指拔纪伯夜间所插之藩,又向自己一方再退一丈),以益伯。伯觉之,惭

  • 三箭天山

    同“三箭定天山”。明无名氏《精忠记.饯别》:“三箭天山,唾手功名。他日归来,戏彩阶庭。”

  • 卿车我笠

    源见“乘车戴笠”。喻朋友的身份发生了变化。元洪希文《满江红.幽居》词:“但卿车我笠忽相忘,须回首。”

  • 改张易调

    同“改弦更张”。《晋书.瑯邪悼王焕传》:“正是匡矫末俗,改张易调之时……此固臣之所以不敢安也。”见“改弦更张”。《晋书·忠敬王遵传》:“正是匡矫末俗,~之时,而犹当竭已罢之人,营无益之事,殚已困之财,

  • 一范一韩

    《宋史.范仲淹传》载:宋 仁宗时,范仲淹与韩琦率兵抵御西夏的侵扰,他们的英名为西夏人所敬畏,边境得以相安无事。又《名臣言行录》引《边上谣》:“军中有一韩,西贼闻之心胆寒。军中有一范,西贼闻之惊破胆。”

  • 遗弓

    《史记.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髯,下迎黄帝。黄帝上骑,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,龙乃上去。余小臣不得上,乃悉持龙髯,龙髯拔坠,坠黄帝之弓。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,乃抱其弓与

  • 气盖世

    源见“拔山扛鼎”。谓气势雄伟无比。元王逢《虞美人行赠邵倅》诗:“大王气盖世、力拔山,七十余战龙蛇间。”

  • 九世仇

    《公羊传.庄公四年》:“(齐)哀公享乎周,纪侯讚之。以襄公之为此焉者,事祖祢之心尽矣。尽者何?襄公将复仇乎纪。……远祖者,几世乎?‘九世矣。九世犹可以复仇乎?虽百世可也。”春秋时,齐哀公被纪侯诬陷,遭

  • 炀灶

    《战国策.赵策三》:“卫灵公近雍疸(一作痈疽)、弥子瑕。二人者,专君之势以蔽左右。复涂侦(卫人)谓君曰:‘昔日臣梦见君。’君曰:‘子何梦?’曰:‘梦见灶君。’君忿然作色曰:‘吾闻梦见人君者,梦见日。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