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行将就木

行将就木

年老将死。《左传.僖公二十三年》记载,晋公子重耳,因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,逃亡在外,在狄国娶了季隗( ㄨㄟˇ wěi 伟),生了两个孩子,住了十二年。又将逃亡到齐国,对季隗说:“待我二十五年,不来而后嫁。”对曰:“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。请待子。”就木:进入棺材。


偏正 将要进棺材了。形容年老离死亡已经不远。语本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晋公子重耳奔狄,娶季隗,将适齐,谓季隗曰:‘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。’对曰:‘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!’”卧龙生《玉剑香车》上:“但你应知道,你我都已~,而大哥却正如旭日初升,我们既和他结交一场,便应襄助他。”△多指年老体弱者。→风烛残年 命在旦夕 风中之烛半截入土 ↔旭日东升 方富于年 来日方长


解释行将:即将、将要。就:接近、进入。木:棺材。比喻人临近死亡。

出处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将适齐,谓季隗曰:‘待我二十五年,不来而后嫁。’对曰:‘我二十五年矣,又如是而嫁,则就木焉。请待子。’”

公元前656年,晋国公子重耳遭受谗言,受到父亲晋献公的猜忌。晋献公准备杀掉他,就派军队到蒲城来攻打他,蒲城人想要迎战,重耳不肯,说:“我仰仗着国君父亲的恩宠才享有自己的俸禄,也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。有了百姓的拥护再反抗国君,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,我还是逃亡吧。”

因为重耳的母亲是北方少数民族,所以重耳带着少数亲信逃到了北方的狄人那里。狄人攻打咎如(春秋时赤狄部落名,隗(wěi)姓,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),俘虏了这个部落的两个女子叔隗、季隗,将她们送给重耳。重耳娶了季隗,生了伯鲦、叔刘。把叔隗嫁给了赵衰,生下了赵盾。

重耳在狄人那里呆了十二年,后来(公元前644年)他要到齐国去,就对季隗说:“等我二十五年,如果我没回来你再改嫁。”季隗回答说:“我已经二十五岁了,再过二十五年改嫁,恐怕就要进棺材了。你还是让我等你吧。”

八年后(公元前636年),重耳在秦国国君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国君,即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。于是狄人把季隗送回晋国,两人得以团聚。

近义风烛残年

例句

他自己也不懂得为什么她的心情是那么苍老凄凉,像是行将就木之人了。


【词语行将就木】  成语:行将就木汉语词典:行将就木

猜你喜欢

  • 伯休入市

    同“韩康卖药”。清赵翼《赠王文元给谏》诗:“康节行窝争与设,伯休入市共相亲。”

  • 张冠李戴

    比喻名实不符或误此为彼,而弄错了对象。明代田艺蘅《留青日札》卷二十二“张公帽赋”:“谚云:‘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。’有人作赋云:‘物各有主,貌贵相宜;窃张公之帽也,假李老而戴之,’”主谓 姓张的帽子戴到

  • 属垣

    同“属垣有耳”。唐 陈忠师《驷不及舌赋》:“疾既甚于过隙,患必防于属垣。”【词语属垣】   汉语大词典:属垣

  • 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

    易:交换。析:分解。骸:骨头。爨:烧火做饭。交换亲生的儿女吃,分解尸体的骸骨烧。形容大灾之年或久受围困时人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惨象。《左传.哀公八年》:“楚人围宋,易子而食,析骸而爨,犹无城下之盟。”也

  • 相如完璧

    源见“完璧归赵”。借指完成使命。明周履靖《锦笺记.初晤》:“小姐不要忙,管效相如完璧早旋。”

  • 月攘

    源见“攘鸡”。比喻容忍错误,借口逐步改正。宋朱熹《答蔡季通书》:“不若从此痛自断绝……不必更为月攘之计,以俟来年。”梁启超《新民说》十八节:“谓兹小节耳,操之何太急。谓是戒将来,今且月攘一。”【词语月

  • 珠照乘

    同“珠乘”。唐罗立言《赋得沽美玉》诗:“宝同珠照乘,价重剑论都。”

  • 不加点

    源见“文不加点”。形容文思敏捷。唐李商隐《撰彭阳公志文毕有感》诗:“延陵留表墓,岘首送沈碑。敢伐不加点,犹当无愧辞。”

  • 剪爪

    《史记.蒙恬列传》:“昔周成王初立,未离襁褓。周公旦负王以朝,卒定天下。及成王有病,甚殆,公旦自剪其爪以沉于河。曰:‘王未有识,是旦执事,有罪,殃旦受其不祥。’乃书而藏之记府(存放国家档案之处)。可谓

  • 豹隐山雾

    同“豹隐南山雾”。明陆采《怀香记.京邸遇旧》:“羡郎君器宇堂堂,更德性谦虚慨慷。据今朝豹隐山雾,到他年龙翔云浪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