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舌尚在

舌尚在

指张仪未显时,被疑为盗挨打,回家问妻子,只要“舌尚在”,就足有将来游说诸侯的机遇。后以此典比喻有才识的人不因身处逆境而壮志消沉。 张仪(?——前310年),战国时魏国(都安邑,今山西夏县西北)人。曾服事鬼谷先生,学习游说之术。张仪学习完毕,就去各国游说。他曾跟随楚相喝酒,席间,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,门客们怀疑张仪,便说:“张仪贫穷,没有德行,一定是他偷了相国之玉璧。”大家一同捉住张仪,拷打了几百下,张仪不服,只得释放他。张仪的妻子说:“唉!您不去读书游说,哪会遭受这样侮辱呢?”张仪对他妻子说:“你看我舌头还在不在?”他妻子笑着说:“舌头还在呢。”张仪说:“这就够了。”形容游说诸侯,还有博取功名的条件。此典又作“三寸犹在”、“留舌”、“张仪舌”、“舌存”、“舌在”、“仪舌”、“吾舌在”、“纵横舌”、“张仪舌在”、“我舌问妻孥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70《张仪列传》2279页:“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。尝从楚(战国七雄之一,国都郢〔yǐng影,今湖北江陵西北〕)相(楚令尹昭阳)饮,已而(不久)楚相亡璧(玉器,平圆形,中有孔。贵族朝聘、祭祀、丧葬之礼器,也作装饰品),门下意张仪,曰:‘仪贫无行,必此盗相君之璧。’共执张仪,掠(luè略,拷打)笞(chī痴,用竹板、荆条打)数百,不服,(shì释,通“释”)之。其妻曰:“嘻(悲叹)!子毋读书游说,安得此辱乎?张仪谓其妻曰:‘视吾舌尚在不(fǒu否,通“否”)?’其妻笑曰:‘舌在也。’仪曰:‘足矣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王维《关秘书晃监还日本诗序》:“三寸犹在,乐毅辞燕而未老;十年在外,信陵归魂而逾尊。” 唐·李白《赠范金乡》之一:“只应自索漠,留舌示山妻。” 李白《赠崔侍御》:“笑吐张仪舌,愁为庄舄吟。” 唐·杜甫《暮秋枉裴道州手札》:“齿落本是无心人,舌存耻作穷途哭。” 唐·白居易《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》:“耳垂无伯乐,舌在有张仪。” 唐·张祜《贫居遣怀》:“但令吾舌在,何畏不封侯。” 宋·苏轼《二公再和亦再答之》:“幸有纵横舌,说剑起慵懦。” 宋·辛弃疾《满江红·送汤朝美自便归》:“看依然,舌在齿牙牢,心如铁。” 明·唐寅《漫兴》之七:“苏秦扪颊犹存舌,赵壹探囊已没钱。” 明·袁宏道《别黄道元信笔题扇上》:“舌在即王侯,文成足歌咏。” 清·刘献廷《幽居》之七:“学易忘年老此生,张仪舌在悔纵横。” 清·计东《任丘道中回望西山有感》:“内廷传甲第,我舌问妻孥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

    《左传.僖公三十年》:“九月,甲午,晋侯、秦伯围郑,以其无礼於晋,且贰於楚也。……辞曰:‘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;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!’”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日,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率兵围攻郑国。郑大夫佚之

  • 顾曲

    《三国志.吴书.周瑜传》:“瑜少精意于音乐,虽三爵之后,有其阙误,瑜必知之,知之必顾。故时人谣曰:‘曲有误,周郎顾。’”后称欣赏音乐、戏曲为“顾曲”,有时也可用以指称通晓音律。孔尚任《桃花扇.侦戏》:

  • 缑岭调笙

    源见“王乔控鹤”。形容清雅脱俗。清冯登府《祝英台近.题叶小鸾二王帖释文》词:“最怜缑岭调笙,月凉花淡,万一有彩鸾消息。”

  • 陈情表

    晋时李密作《陈情表》,表中婉转地陈述了为孝养祖母,不能接受朝廷的征召。后因以《陈情表》泛指向朝廷提出辞官归隐孝养父母的呈文。唐白居易《和我年》之三:“何当阙下来,同拜《陈情表》。”明冯惟敏《端正好.徐

  • 优孟

    源见“优孟衣冠”。本为春秋 楚国著名优人。亦泛称演戏艺人。清 张三礼《〈空谷香传奇〉序》:“史家传志之文学,士大夫或艰涉猎,及播诸管弦,托于优孟,转令天下后世观场者,若古来忠孝贤奸凛然在目。”亦谓一味

  • 和鼎

    源见“盐梅和鼎”。指宰辅重臣。《魏书.任城王澄传》:“臣诚才非台躬,智阙和鼎。”【词语和鼎】   汉语大词典:和鼎

  • 摇唇弄舌

    见“摇唇鼓舌”。《说岳全传》36回:“本帅见你是条好汉,不能弃暗投明,反去保助叛逆,故此好言相劝。怎敢在本帅面前~?”【词语摇唇弄舌】  成语:摇唇弄舌

  • 有马如羊,不以入厩

    源见“马愿如羊”。形容官吏从政清廉。北周庾信《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》:“有马如羊,不以入厩;有金如粟,不以入怀。”

  • 门墙桃李

    源见“夫子墙”、“树桃李”。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。明归有光《与曹按察书》:“雉城朱进士曾负笈函丈,今魁秋榜,足为门墙桃李之光。”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八:“天下文章同轨辙,门墙桃李半公卿。

  • 嗜枣

    源见“羊枣昌歜”。指特殊的嗜好。清方文《送姚若侯计偕》诗之一:“握椒吾最赏,嗜枣尔何奇。”【词语嗜枣】   汉语大词典:嗜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