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管鲍之交

管鲍之交

指春秋时齐桓公之两位大臣管仲、鲍叔牙交情深厚。后以此典比喻最亲密、最知心之好友。管仲(?——前645年),名夷吾,字仲。后人因其谥敬,称“管敬仲”。颍上(颍水之滨)人。少时与鲍叔牙友善。齐桓公即位,任鲍叔牙为宰(掌王家内外事务),鲍叔牙坚辞不就,极力推荐管仲为相(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之最高官)。管仲对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官制都有改革,注意选拔人才,治理国家。从此齐国大振。后帮齐桓公以“尊王攘夷”为号召,使其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。管仲曾说:“我起初贫困时,曾经和鲍叔一道经商,分财利时我自己多分,鲍叔不认为我是贪财,而知道我是贫困。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,反而使他更加艰难,鲍叔不认为我愚笨,知道时机有顺利与不顺利之区别。我曾经几次做官几次被主君驱逐,鲍叔不认为我不贤,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。我曾经几次参加战斗,几次败走,鲍叔不认为我胆小,知道我还有年老母亲。公子纠(齐襄公之子,齐襄公死,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,小白得胜即位,即齐桓公)失败,召忽(齐国人,辅佐公子纠)为此自杀,我被囚禁受屈辱,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,知道我不以小节有亏为羞耻,而是以功名不显赫于天下为羞耻。生我的是父母,理解我的是鲍叔呀。”此典又作“管鲍”、“深知在叔牙”、“夷吾鲍叔”、“分金管鲍”、“管鲍金”、“鲍叔知”、“管鲍之好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62《管晏列传》2131、2132页:“管仲曰:‘始吾困时,尝与鲍叔贾(gǔ古,作买卖),分财利多自与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。吾尝三(指多次)仕三见逐于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(不贤),知我不遭时也。吾尝三战三走,鲍叔不以我为怯(qiè切,胆小),知我有老母也。公子纠败,召忽死之,吾幽囚受辱,鲍叔不以我为无耻,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子也。’”

【例句】:

唐·杜甫《贫交行》:“君不见管、鲍贫时交,此道今人弃如土。” 唐·李嘉祐《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》:“雅望归安石,深知在叔牙。” 宋·曾巩《论交》:“夷吾、鲍叔贫贱间,分财亦不辞多取。” 元·孟汉卿《张鼎智勘魔合罗》:“更做道钱心重,情分少,枉辱末杀分金管、鲍。” 元·汪元亨《雁儿落过得胜令·归隐》:“且食夷、齐粟,休分管、鲍金。” 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诗案》:“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,本为管鲍之交,名位相倾,顿起孙、庞之隙。” 现代·郭沫若《再谈蔡文姬的〈胡笳十八拍〉》:“家公与蔡伯喈有管、鲍之好。”


偏正 管、鲍,管仲和鲍叔,战国时齐国的名臣。春秋时,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。后常比喻交谊深厚的朋友。语出《列子·力命》:“管仲尝叹曰:‘……生我者父母也,知我者鲍叔也。’此世称管鲍之交者。”明·陈汝元《金莲记·诗案》:“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,本为~,各位相倾,顿起孙庞之隙。”△褒义。用于描写情谊深厚。→管鲍分金。也作“管鲍之好”、“管鲍贫交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列子·力命》:“管仲尝叹曰:‘吾少穷困时,尝与鲍叔贾 (gu),分财多自与,鲍叔不以我为贪,知我贫也。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,鲍叔不以我为愚,知时有利不利也。吾尝三仕,三见逐于君,鲍叔不以我为不肖,知我不遭时也。吾尝三战三北,鲍叔不以我为怯,知我有老母也。公子纠败,召忽死之,吾幽囚受辱,鲍叔不以我为无耻,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。生我者父母,知我者鲍叔也。’”《史记·管晏列传》亦载,文大略同。

【今译】 管仲 (字夷吾) 为齐桓公丞相后,感叹说:“我年轻穷困时,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,分钱时自己分得多些,鲍叔知道我不是贪财,而是因为太穷。我曾为鲍叔办事而办得很糟糕,鲍叔知道我不是笨,是因为时机有顺利不顺利。我曾三次做官,三次被罢免,鲍叔知道我不是不贤,是因为不逢机遇。我曾三战三败,鲍叔知道我不是胆怯,是因为家中有老母。公子纠失败,召忽为之自杀,我受辱成了囚犯,鲍叔知道我不是无耻,知道我不计较小节而耻于不能名扬天下。真是生我的是父母,了解我的是鲍叔啊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彼此知心,友谊深厚; 也指这样的朋友。

【典形】 鲍叔知、分金管鲍,管鲍、管鲍金、深知在叔牙、夷吾鲍叔、管鲍襟期、鲍叔义、管仲与鲍叔、鲍叔深知我、知心岂忘鲍、管鲍谊。

【示例】

〔鲍叔知〕 明·李东阳《斋宿和鸣治韵》:“仓黄不负黄公意,浅薄终惭鲍叔知。”

〔分金管鲍〕 元·孟汉卿《张鼎智勘魔合罗》:“更做道钱心重,情分少,枉辱末杀分金管鲍。”

〔管鲍〕 唐·杜甫《贫交行》:“君不见管鲍贫时交,此道今人弃如土。”

〔管鲍金〕 元·汪元亨《雁儿落过得胜令·归隐》:“且食夷齐粟,休分管鲍金。”

〔深知在叔牙〕 唐·李嘉祐《奉和杜相公长兴新宅》:“雅望归安石,深知在叔牙。”

〔夷吾鲍叔〕 宋·曾巩《论交》:“夷吾鲍叔贫贱间,分财亦不辞多取。”


【词语管鲍之交】  成语:管鲍之交汉语词典:管鲍之交

猜你喜欢

  • 中年丝竹

    源见“东山丝竹”。谓中年以后以音乐作消遣。清 丘逢甲《次韵答晓沧冬日见过草庐》诗:“满座酒尊怀北海,中年丝竹负东山。”

  • 馀音绕梁

    《列子.汤问》:“昔韩娥东之齐,匮粮,过雍门,鬻歌假食,既去,而馀音绕梁?,三日不绝。”《太平御览》卷五七二引《洞冥记》:“〔王母〕歌声绕梁三匝,乃上旁梁,草树枝叶皆动。”后因以“馀音绕梁”形容歌声或

  • 虎豹之文

    虎豹的皮富敌文采,故遭到猎者的捕捉,比喻人富有才请容易遭祸。《庄子.应帝王》:“虎豹之文来田。”来田:招致旧猎。

  • 八百诸侯

    八百:表示多数,虚指。诸侯:各小国国君。规定要服从王命,定期朝贡述职,有出军赋与服役义务。此典指周武王不约而与八百诸侯会师,诸侯都说,商纣王可以讨伐。【出典】:《史记》卷4《周本纪》120页:“是时,

  • 驱石神鞭

    源见“驱石驾沧津”。喻指神奇的技艺或无穷的力量。明高启《垂虹桥》诗:“行人脚底响波涛,驱石神鞭是孰操?”【词语驱石神鞭】  成语:驱石神鞭汉语大词典:驱石神鞭

  • 黄帝乐

    源见“洞庭张乐”。指黄帝的《咸池》古乐,是黄帝崇高的德行教化与高超的乐声相结合的最上乘之乐。泛指盛大而德行完备之乐。宋陈与义《居夷行》诗:“洞庭叶稀秋声歇,黄帝乐罢川杲杲。”

  • 一笔勾

    谓一笔涂去。宋代朱熹《五朝名臣言行录.参政范文正公》:“公取班薄,视不才监司,每见一人姓名,一笔勾之,以次更易。”后谓不算前帐为“一笔勾销”。【词语一笔勾】   汉语大词典:一笔勾

  • 潜郎

    源见“郎潜白发”。指怀才不遇的人。唐钱起《重赠赵给事》诗:“应念潜郎守贫病,常悲休沐对蓬蒿。”清 丘逢甲《岁暮杂感》诗之六:“一曲升平泪万行,风尘戎马厄潜郎?”【词语潜郎】   汉语大词典:潜郎

  • 钓诗钩

    北宋.苏轼《洞庭春色》诗:“应呼钓诗钩,亦号扫愁帚。”洞庭春色,酒名,色香味具佳。旧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,故称酒为“钓诗钩”。清.梁同书《说酒二百四十字》诗:“借作钓诗钩,淋漓挂唇齿。”偏正 酒的别名。

  • 凤食

    源见“凤鸣朝阳”。美称竹实。唐黄滔《题陈山人居》诗:“空垂凤食檐前竹,漫拔龙形涧底松。”【词语凤食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