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病入膏肓

病入膏肓

原指不治之症,后形容病势沉重,奄奄一息。公元前581年,晋景公生了重病,使人到秦国请医生,秦伯派医缓给晋侯治病。医缓尚未到达,晋侯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孩子。一个说,他是个好医生,恐怕会伤害我们,往哪里逃?另一个说,我们呆在膏的下面,肓的上面,他就对我们没办法了。医生到达后,对晋侯说,病源在肓的上边,膏的下边,砭石不能用,针刺够不着,药力也达不到,不能治了。晋侯说,真是个好医生啊!遂馈以厚礼让他回去。不久,晋侯死去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公疾病,求医于秦。秦伯使医缓为之。未至,公梦疾为二竖子,曰:‘彼良医也,惧伤我,焉逃之?’其一曰:‘居肓之上,膏之下,若我何?’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公曰:‘良医也。’厚为之礼而归之。”

【例句】:

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52回:“吾观刘琦过于酒色,病入膏育,见今面黄羸瘦,气喘呕血,不过半年,其人必死。” 清·张廷玉《明史·李自成、张献忠传序》:“……病入膏肓而无可救,不亡何待哉?”


主谓 原形容病势严重,无法医治。后也比喻事态严重,无法挽救。语本《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公疾病,求医于秦。秦伯使医缓为之。……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。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极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”邓贤《中国知青梦》:“连队的人们都为他感到惋惜。年纪轻轻就~,这不是人生的一大悲剧么?”△贬义。说明病重,难以救治。→人命危浅 不可救药不治之症 ↔不药而愈 疥癣之疾 如日中天。也作“病染膏肓”、“病在膏肓”。


解释膏肓:古代医学术语,心尖脂肪为膏,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。这里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。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。后来也用以比喻问题严重,无可挽救。

出处左传·成公十年》:“公疾病,求医于秦。……医至,曰:‘疾不可为也,在肓之上,膏之下,攻之不可,达之不及,药不至焉,不可为也。’”

春秋时,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病,不久他梦见了一个大鬼,披散的长发拖到了地上,拍着胸膛跳起来说:“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,这是不义。我已经请求天帝,得到了他的许可,可以报仇了。”大鬼弄坏了大门和卧室的门跑了进来。景公害怕了,躲到内室,大鬼又弄坏了内室的门。景公醒来后问巫师,巫师说:“这梦大概暗示你会吃不上即将要收的新麦子,很快就要死了。”

景公的病情加重,向秦国求医,秦国国君派了一个医生。医生还没到,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儿,他们说:“那人医术高明,恐怕会伤害我们,我们该逃到哪里?”其中一个说:“躲到肓之上、膏之下,他能把我们怎么样?”医生到了以后一看,说:“这病救不了了,病灶在肓之上、膏之下,针灸、药力都到不了这地方。”景公赞叹说:“真是高明的医生啊!”

六月麦收后,景公想吃新麦,就派甸人(官名)献上了新麦,由御厨烹煮好,随即召来那个巫师,给他看新麦做的饭食,然后把他杀了。将要吃的时候,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胀,就去上厕所,结果掉到里面死了。

近义不可救药

反义妙手回春

例句

这人什么坏事都干,已经病入膏肓,不可挽救。


【词语病入膏肓】  成语:病入膏肓汉语词典:病入膏肓

猜你喜欢

  • 委裘

    《吕氏春秋.察贤》:“天下之贤主,岂必苦形愁虑哉?执其要而已矣……故曰尧之容若委衣裘,以言少事也。”陈奇猷校释:“谓尧之时,天下无事,尧之仪表,乃委曲其衣裘,消闲自得。古者长衣,有事则振衣而起,无事则

  • 次公筵

    源见“次公狂”。指嗜酒者的筵席。宋史达祖《西江月.舟中赵子埜有词见调即意和之》词:“次公筵上见山公,红绶欲衔双凤。”

  • 太岁头上动土

    汉.王充《论衡.难岁》引《移徙法》:“徙抵太岁(注:古代天文学中假设的星名,与木星相应,又称岁阴或太阴)凶。”旧时方士以太岁所在的方位为凶方,有忌兴土木建筑或迁徙房屋等迷信说法。否则,就会遭到灾难。后

  • 下方罗赵

    《晋书.卫瓘传》附卫恒:“恒善草隶书,为《四体书势》曰:‘……故英(弘农张伯英)自称“上比崔杜不足,下方罗赵有余”。…’”晋卫恒评论历代著名书法家时,曾誉弘农张伯英草书甚佳,有草圣之称。并说自己上比汉

  • 文无加点

    同“文不加点”。《南史.傅縡传》:“时陈文帝使颜晃赐阳杂物,阳托縡启谢,词理周洽,文无加点。”见“文不加点”。【词语文无加点】  成语:文无加点汉语大词典:文无加点

  • 如簧

    同“如簧之说”。北周庾信《拟连珠》之七:“或以如簧自进,或以徂诈相倾。”【词语如簧】   汉语大词典:如簧

  • 埋蛇入相

    源见“埋蛇”。谓善行仁爱者得要职。宋朱淑真《题王氏必兴轩》诗:“埋蛇入相真堪慕,屠狗封侯岂足论?”

  • 海鹏风

    源见“鲲鹏展翅”。喻指大风。唐李商隐《武侯庙古柏》诗:“叶凋湘燕雨,枝折海鹏风。”

  • 言笑晏晏

    《诗经.卫风.氓》:“总角之宴,言笑晏晏,信誓旦旦。”后因以“言笑晏晏”用为形容神态和颜悦色的典故。唐.任蕃《从梦游录.独孤遐叔》:“复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,青衣黄头亦十数人,步月徐来,言笑晏晏。”主谓

  • 续弦

    同“续断弦”。明沈鲸《双珠记.处分后事》:“我新丧偶,尚未续弦,令正既是嫁人,何不与我成婚?”清黄遵宪《岁暮怀人》诗之三三:“十七年来又悼亡,续弦仍复谱求凰。”【词语续弦】   汉语大词典:续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