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班荆道故

班荆道故

左传.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初,楚伍参(伍子胥的曾祖父)与蔡大师子朝(即公子朝,文公之子)友,其子伍举(伍子胥的祖父,名椒举)与声子(子朝之子)相善也。伍举娶于王子牟(即申公)。王子牟为申公而仁(获罪逃亡),楚人曰:‘伍举实送(护送)之。’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,遇之于郑郊,班荆(布荆草代席而坐)相与食,而言复故(返回楚国的事)。”

春秋时,伍举与公孙归生(即声子)是好友。王子牟因获罪逃亡后,伍举因受牵连而逃奔郑国,然后准备到晋国去。声子也将去晋,二人在郑郊相遇,扯草铺地,坐在上面,边吃东西边攀谈。

后以“班荆道故”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。

宋.赵抃《芳草》诗:“古渡班荆客,长堤走马人。”


连动 班,铺开。铺开荆条,坐在上面叙谈往事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,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清·袁枚《小仓山房尺牍》第46首:“丁丑春,高轩来白下,小具壶觞,~。”△用于形容老友相逢,共叙旧情。也作“班荆道旧”。


【典源】 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初,楚伍参与蔡太师子朝友,其子伍举与声子相善也。伍举娶于王子牟,王子牟为申公而亡。楚人曰:‘伍举实送之。’伍举奔郑,将遂奔晋。声子将如晋。遇之于郑郊,班荆相与食,而言复故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楚国伍举 (又名椒举)与声子交好。伍举娶王子牟之女为妻,子牟因申公而逃亡。伍举由于送他获罪,于是出奔郑国,打算再逃往晋国。声子将去晋国。二人在郑国郊外相遇,把荆草铺在地上,边吃边议论如何返回楚国之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交谊深厚,相遇而畅叙旧情。

【典形】班荆、感椒举、席地班荆。

【示例】

〔班荆〕 南朝梁·江淹《别赋》:“可班荆兮增恨,惟樽酒兮叙悲。”

〔感椒举〕唐·李德裕《夏晚有怀平泉林居》:“春阙悲子牟,班荆感椒举。”

〔席地班荆〕 清·杨潮观《灌口二郎初显圣》:“你看山坡平厂,可就此席地班荆,割鲜野飨,洒落他一回者。”


【词语班荆道故】  成语:班荆道故汉语词典:班荆道故

猜你喜欢

  • 本不欲来

    《汉书.儒林.王式传》:“诏除为博士。既至,止舍中,会诸博士共持酒肉劳式。江公心嫉式,谓歌吹诸生曰:‘歌《骊驹》。’又曰:‘何狗曲也!’式耻之,让诸生曰:‘我本不欲来,诸生强劝我,竟为竖子所辱!’遂谢

  • 心存阙

    同“心在魏阙”。唐李商隐《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》:“徒欲心存阙,终遭耳属垣。”

  • 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闻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”后因以“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”用为指愚笨的人经过反复考虑,总会有可取的地方的典故。多用作自己发表意见时的客气话。鲁迅《花边

  • 苜蓿具

    源见“苜蓿盘”。谓下等饭菜。具,指食器,引申指饮食。明徐复祚《投梭记.叙饮》:“二兄,这是苜蓿具,恐不堪下箸。”

  • 凤吹

    参见:吹笙凤鸣【词语凤吹】   汉语大词典:凤吹

  • 黄石

    同“黄石公”。唐陈去疾《送韩将军之雁门》诗:“归来长揖功成后,黄石当年故有期。”亦指黄石公授与张良的兵书《黄石公三略》。《后汉书.杨伦传》:“当断不断,《黄石》所戒。”李贤注:“《黄石公三略》曰:‘当

  • 尺素

    同“尺鲤”。《周书.王褒传》:“犹冀苍雁赪鲤,时传尺素;清风朗月,俱寄相思。”【词语尺素】   汉语大词典:尺素

  • 耳擩目染

    见“耳濡目染”。唐·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~,不学以能。”

  • 自行束脩以上,未尝无诲

    束脩:古代用作初次拜见的礼物。脩,干肉;束脩,即一束干肉,每束十条。诲:教诲。 凡自愿送来“束脩”的人,我从未拒绝对他施教。语出《论语.述而》:“子曰:‘自行束脩以上,吾未尝无诲焉。’”明.王世贞《

  • 贪多嚼不烂

    比喻一味求多,结果反而达不到目的。语出《宝林禅师语录.婺州云黄山宝林禅寺》:“僧云:‘明眼衲僧因甚脚跟下红丝线不断?’师云:‘贪多嚼不细。’”后多引作〔贪多嚼不烂〕。《二刻拍案惊奇.襄敏公元宵失子》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