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焚书坑儒

焚书坑儒

指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、坑死儒生之事。后以此典比喻毁灭文化、迫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。秦始皇(前259年——前210年),即嬴政,秦庄襄王之子,十三岁时,庄襄王死,立为秦王。秦王政九年(前238年)亲政后,镇压嫪毐叛乱。次年,免吕不韦相职。任用李斯,并派王翦等大将进行统一战争,十七年(前230年)至二十六年(前221年)共十年时间,消灭韩、赵、燕、魏、楚、齐六国,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。称国家最高统治者为皇帝,自称为始皇帝。秦始皇三十四年(前213年),在咸阳宫召开一次集会,大臣及博士各谈自己不同之政见,丞相李斯说:“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秦国记载的史书一律烧毁。不是博士官所职掌,天下敢有收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诸子百家著作的,统统送交地方官一并烧毁。有敢于两人谈论《诗》、《书》的处死。借古非今的杀死全部家族。官吏知情而不检举的同罪。命令下达30天不烧书的,处以黥刑,充军边疆,夜筑长城,昼侦敌情。所不烧的书,只是医药、占卜、种植之书。如果有想要学习法令的,就以官吏为师。”秦始皇同意,并下令执行。秦始皇三十五年(前212年),卢生、侯生说能取秦始皇所寻求之仙药,同时在下面议论朝政,并谈对秦始皇为人的看法,便逃走了。秦始皇派人在儒生和方士中追究,便派御史全部审讯这些人,使他们互相告发,于是秦始皇亲自判决违犯法禁的460多人的死罪,全部活埋在咸阳(今陕西咸阳东北),让全国都知道,以惩戒后人。”此典又作“儒坑”、“填于坑阱”、“秦皇灭学”、“秦灰”、“焚书”、“焚坑”、“坑灰未冷”、“秦坑”、“书劫”、“秦焚”、“秦燔”。

【出典】:

史记》卷六《秦始皇本纪》254、255、258页:“丞相李斯曰:‘…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。非博士官所职,天下敢有藏《诗》、《书》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。有敢偶语《诗》、《书》者弃市,以古非今者族。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。令下三十日不烧,黥(qíng情,古刑,在犯人脸上刺字,涂上墨)为城旦(劳役名称。白天守卫,晚上筑长城,一般以四年为期)。所不去者,医药、卜筮(shì是,古代占卜,用龟甲称卜。用蓍草茎占卜称为筮)、种树之书。若欲有学法令,以吏为师。’制曰:‘可。’”“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,诸生传相告引,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,皆坑之咸阳,使天下知之,以惩后。”

【例句】:

三国魏·曹植《文帝谏》:“崩乐灭学,儒坑礼焚。二世而歼,汉氏乃因。”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儒林填于坑阱,诗书炀而为烟。” 唐·卢照邻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秦皇灭学,星琯千年。” 唐·刘禹锡《松滋渡望硖中》:“梦渚草长迷楚望,夷陵土黑有秦灰。”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逸礼多心匠,焚书旧口传。”

唐·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》:“屋壁余无几,焚坑逮可伤。” 唐·章碣《焚书坑》:“竹帛烟销帝业虚,关河空销祖龙居。坑灰未冷山东乱,刘项原来不读书。” 金·元好问《李长源》:“方为骚人笺楚些,更禁书客堕秦坑。” 明·袁宏道《祇园理藏完》:“书劫何须怨祖龙,南寮师弟北师公。” 清·赵翼《题棕亭见和长篇》:“岂无郢唱能飞雪,未到秦焚已化烟。” 清·黄遵宪《感怀》:“劫灰出秦燔,六籍半残缺。”


并列 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书籍,坑杀儒生之事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三十四年,丞相李斯曰:‘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,非博士官所职,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,悉诣守尉杂烧之。所不去者,医药、卜筮、种树之书。’三十五年,侯生、卢生亡去。始皇闻亡,大怒,使御史悉案问诸生。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,皆坑之咸阳。”孔安国《古文尚书序》:“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~。”△贬义。 多用于政治方面。 →坑儒焚典 ↔千金市骨 礼贤下士。也作“燔书坑儒”、“焚典坑儒”、“坑儒焚书”。


【典源】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丞相李斯曰:‘……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。非博士官所职,天下敢有藏诗、书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。有敢偶语诗、书者弃市。以古非今者族。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。令下三十日不烧,黥为城旦。所不去者,医药卜筮种树之书。若欲有学法令,以吏为师。’制曰:‘可。’”又“ (侯生、卢生) 于是乃亡去。始皇闻亡,乃大怒……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,诸生传相告引,乃自除。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,皆阬之咸阳,使天下知之,以惩后。”汉·孔安国《尚书序》:“及秦始皇,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,逃难解散。”

【今译】 秦始皇命群臣辩论今古之是非,丞相李斯认为不可“道古以害今,虚言以乱实”,请求将不是秦修的史书都烧掉,不是有关的博士官,天下人有私自收藏诗、书、百家论著的,都必须交到地方官处烧毁。有敢于谈论诗书的斩首示众,以古非今者杀全族。如果官吏知情不举与之同罪。令下后三十日仍不烧,发配为筑城的罪徒,保留不烧的,只有医药、占卜、种植的书籍。有想学习法令的,以官吏为老师。秦始皇同意。后来儒士侯生、卢生又借故逃亡,始皇闻讯大怒,将诸儒生逮捕下狱,由御史审问,诸生互相告发,犯法者一共四百六十余人,都在咸阳被活埋,并通告天下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毁灭文化、残害读书人的种种暴政。

【典形】 焚阬、焚书、秦燔、秦焚、秦皇灭学、秦灰、秦坑、儒坑、诗书炀、书劫、秦灰荡、不喜儒、埋秦坑、诸儒坑尽、秦余。

【示例】

〔焚阬〕唐·李商隐《赠送前刘五经》:“屋壁余无几,焚阬逮可伤。”

〔焚书〕 唐·元稹《献荥阳公诗》:“逸礼多心匠,焚书旧口传。”

〔秦燔〕 清·黄遵宪《感怀》:“劫灰出秦燔,六籍半残缺。”

〔秦焚〕 清·赵翼《题棕亭见和长篇》:“岂无郢唱能飞雪,未到秦焚已化烟。”

〔秦皇灭学〕 唐·卢照邻《乐府杂诗序》:“秦皇灭学,星琯千年。”

〔秦灰〕 唐·刘禹锡 《松滋渡望硖中》:“梦渚草长迷楚望,夷陵土黑有秦灰。”

〔秦坑〕 金·元好问《李长源》:“方为骚人笺楚些,更禁书客堕秦坑。”

〔儒坑〕 三国·曹植《文帝谏》:“崩乐灭学,儒坑礼焚。二世而歼,汉氏乃因。”

〔诗书炀〕 晋·潘岳《西征赋》:“儒林填于坑阱,诗书炀而为烟。”

〔书劫〕 明·袁宏道《祗园理藏完》:“书劫何须怨祖龙,南寮师弟北师公。”


【词语焚书坑儒】  成语:焚书坑儒汉语词典:焚书坑儒

猜你喜欢

  • 曝麦读

    《后汉书.高凤传》:“高凤字文通,南阳叶人。少为书生,家以农亩为业,而专精诵读,昼夜不息。妻尝之田,曝麦于庭,令凤护鸡。时天暴雨,而凤持竿诵经,不觉潦水流麦。妻还怪问,凤方悟之,其后遂为名儒,乃教授业

  • 猛兽奔

    《南史.庾易传》附《庾黔娄传》:“庾黔类字子贞,一字贞正。……仕齐为编令,政有异绩。先是县境多猛兽暴,黔娄至,猛兽皆度往临沮界,时以为仁化所感。”南朝齐人庾黔娄担任编县县令,实施仁政,县内猛兽先后奔出

  • 南鹞北鹰

    鹞、鹰:都是凶猛的鸟。比喻为人刚直严峻。典出晋崔洪事迹。崔洪事迹见“挽弩自射”条。洪为人严正,晋武帝司马炎时为御史治书。有个叫冯恢的,其父为弘农太守,欲将己爵位传其少子冯淑。其父死,冯恢回籍居丧,佯装

  • 岂不毅然大丈夫哉

    毅然:刚强的样子。 难道不是果敢的大丈夫吗? 用反诘的语气称颂人有大丈夫气度。语出宋.苏轼《范增论》:“为增计者,力能诛(项)羽则诛之,不能则去之,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?”明.金寔《送职方郎中王君赴

  • 疑虎将

    源见“射石饮羽”。指汉李广等。唐韩琮《兴平县野中得落星石移置县斋》诗:“几逢疑虎将,应逐犯牛仙。”

  • 曾杼疑三

    同“曾母投杼”。明李东阳《闻河南捷》诗:“守似墨城谁却九,捷如曾杼尚疑三。”

  • 虚以委蛇

    见“虚与委蛇”。廖辉英《红尘孽债》:“他已经说得这么明白,如今他有了钱,可以不对她~,可以直接说实话。”

  • 玉石俱烬

    同“玉石俱焚”。北齐 邢卲《广平王碑文》:“群飞在辰,横流俱及。山崩川竭,星陨日销。昆岳既毁,玉石俱烬。”见“玉石俱焚”。烬,烧毁。北齐·邢子才《广平王碑文》:“山崩川斗,星霣日销,昆岳既毁,~。”【

  • 十有五而志于学

    有:同“又”。 意谓十五岁即立志学习。语出《论语.为政》:“子曰:‘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。’”宋.田锡《贻梁补阙周翰书》:“锡不逮古人远矣,自十有五志于学,逮今二十年。”

  • 鸱夷共载

    源见“范蠡扁舟”。相传范蠡偕西施泛五湖远隐。鸱夷,蠡之号。清周济《木兰花慢》词:“争似鸱夷共载,故山刚倚平湖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