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泰山之安

泰山之安

汉.枚乘《上书.谏吴王》:“以居泰山之安,而欲乘累卵之危。”

“泰山之安”,形容像泰山那样稳固,安定。

明.冯梦龙、清.蔡元放编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六回:“内安百姓,外抚四夷,勋加于王室,泽布于诸侯,国有泰山之安,君享无强之福。”


见“安如泰山”。宋·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~。”


【词语泰山之安】  成语:泰山之安汉语词典:泰山之安

猜你喜欢

  • 持斧

    汉武帝后期,由于长期用兵,屡起战争;祀神求仙,挥霍无度;徭役繁重,赋税增加;使民不聊生,农民大量破产流亡,造成社会动乱,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的局面。汉武帝派遣御史暴胜之等人率兵手持利斧到各地去镇压农民起义

  • 一夔已足

    同“夔一足”。《中国现在记》一回:“一夔已足,世上哪里有兼全的事。”主谓 夔:传说舜时有才华的乐官。比喻只要有真才实学,一个也就够了。语本《吕氏春秋·察传》:“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‘乐正夔一足(脚),信

  • 春秋笔

    同“春秋笔法”。宋刘辰翁《读杜拾遗百忧集行有感》诗:“毁誉都忘月旦评,姓名不上《春秋》笔。”郁达夫《青岛杂事诗》之十:“诸君珍重《春秋》笔,好记遗民井底心。”【词语春秋笔】   汉语大词典:春秋笔

  • 鼎湖仙去

    同“鼎成龙去”。唐武元衡《顺宗至德大圣皇帝挽歌词》之一:“鼎湖仙已去,金掌露宁干。”元丁复《新寺和张仲举兼次韵》:“鼎湖仙去秋遗剑,笠泽僧归夜渡杯。”

  • 判若鸿沟

    《史记.高祖本纪》:“项羽恐,乃与汉王约,中分天下,割鸿沟而西者为汉,鸿沟而东者为楚。”后以“判若鸿沟”形容界限很清楚,区别很明显。鲁迅《〈伪自由书〉后记》:“从此之后,中国文坛新旧的界限,判若鸿沟。

  • 字惸孤

    参见:氾毓字孤

  • 不世之功

    希世罕有的功绩。不世:不是世所常有。《后汉书.隗嚣传》:“足下将建伊、吕之业,弘不世之功。”李贤注:“不世者,言非代之所常有也。”《三国志.魏志.陈思王植传》:“书曰:‘有不世之君,必能用不世之臣;用

  • 一条鞭

    明代中叶以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。明代赋役繁苛,人民负担极为沉重,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武宗正德年间开始改革赋役,到世宗嘉靖时期,南北都试行新法,最关键的就是一条鞭法。主要为简化税制,先将赋和役分别

  • 悲贾鵩

    源见“贾生赋鵩”。指恶耗或哀人之死。元戴良《哭汪遁斋二十韵》;“遗音悲贾鵩,绝笔叹姬麟。”

  • 冷如鬼手馨,强来捉人臂

    馨:晋时语助词。 像鬼手一样冰冷,偏来握住人的臂膀。 表示拒绝别人与自己接触。语出《世说新语.忿狷》:“王司州尝乘雪往王螭许,司州言气稍有牾逆于螭,便作色不夷。司州觉恶,便舆床就之,持其臂曰:‘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