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殷鉴不远

殷鉴不远

诗经.大雅.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殷,指殷商;夏后,指夏桀,夏桀荒淫暴虐,为商汤所灭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可以做为殷商的借鉴并不远,被商灭亡的夏朝的沉痛教训,便是一面镜子。这也就是说,殷商的后代应以夏亡为鉴戒。

诗经.大雅.文王》中则说:“宜鉴于殷,骏(严)命不易。”

后以殷鉴不远泛指前车之鉴就在眼前;殷鉴,则泛指可以作为借鉴的前事。

宋书.袁湛传》引袁豹《伐蜀檄》:“故知逆顺有势,难以力抗,斯又目前殷鉴深切著明者也。”徐特立《送董老赴京》诗:“回思百年史,殷鉴即长城。”


主谓 鉴,鉴戒。殷人灭夏,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。指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,应该引以为戒。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梁启超《与上海某某等极馆主笔书》:“~,吾辈岂宜尤而效之。”△用于说明必须重视鉴戒。→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 引为鉴戒 鉴往知来以往鉴来 前车之鉴 ↔重蹈覆辙


【典源】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宜鉴于殷,骏命不易。”《诗·大雅·荡》:“殷鉴不远,在夏后之世。”

【今译】 《诗经·大雅·荡》 中讲,殷商可鉴察的明镜不远,就在夏代。这是一首讽谏周王的诗,诗中指斥商纣王,以借古讽今。夏末桀无道,商汤诛灭了桀; 商末纣无道,周武王又诛灭了商纣王。所以今天的周王,也应以前世为戒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借指可以作为鉴戒的前事。

【典形】 商鉴、夏为殷鉴、殷鉴。

【示例】

〔商鉴〕 宋·苏轼《骊山三绝句》之三:“咫尺秦陵是商鉴,朝元何必苦跻攀。”

〔夏为殷鉴〕 宋·李清照《语溪中兴颂碑》:“夏为殷鉴当深戒,简策汉青今具在。”

〔殷鉴〕 唐·白居易《批百僚严缓等表》:“垂作孙谋,每惧乎失坠; 取为殷鉴,遂饰以丹青。”


【词语殷鉴不远】  成语:殷鉴不远汉语词典:殷鉴不远

猜你喜欢

  • 斥仙

    汉.王充《论衡.道虚篇》:“(项)曼都好仙道,委家亡去,三年而返。家问其状,曼都曰:‘去时不能自知,忽见若卧形,有仙人数人,将我上天,离月数里而止,见月上下幽冥,幽冥不知东西。居月之傍,其寒凄怆,口饥

  • 失箸人

    源见“失箸”。指受惊的人。宋苏轼《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视雷雨》诗:“山头只作婴儿看,无限人间失箸人。”

  • 楚山玉

    同“楚璞”。唐孟郊《答姚怤见寄》诗:“行吟楚山玉,义泪沾衣巾。”

  • 陶篱趣

    源见“东篱菊”。指恬淡自然的情趣。宋林逋《郊园避暑》诗:“托心时散帙,迟客复携觞。况有陶篱趣,归禽语夕阳。”

  • 灞陵桥

    同“灞桥”。宋吴文英《生查子.稽山对雪有感》词:“醉情啼枕冰,往事分钗燕。三月灞陵桥,心剪东风乱。”

  • 假途灭虢

    源见“虢灭虞亡”。泛指以向对方借路为名,行灭亡对方之实的计谋。明杨慎《滇载记》:“杀虎子而还喂其虎母,分狙栗而自诈其狙公,假途灭虢,献璧吞虞,金印玉书,乃为钓鱼之香饵。”偏正 利用向虞国借路打虢国之名

  • 后甲

    《易.蛊》:“元亨,利涉大川,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。”朱熹本义:“甲,日之始,事之端也。先甲三日,辛也;后甲三日,丁也。”后因以“后甲”指下午。唐李邕《日赋》:“既中时而必[⿱篲火],亦后甲而见阳。”亦

  • 潘郎璧

    源见“潘安貌”。形容貌美如璧玉。前蜀韦庄《同旧韵》:“貌愧潘郎璧,文惭吕相金。”

  • 老子著书

    《史记.老子韩非列传》:“(老子)至关,关令尹喜曰:‘子将隐矣,疆为我著书。’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。”老子(李耳)见周衰落,乃退隐出关(函谷关),关令尹喜请留著作於

  • 云台像

    同“云台画像”。唐方干《题严子陵祠》诗之一:“先生不入云台像,赢得桐江万古名。”【词语云台像】   汉语大词典:云台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