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

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

形容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蛮不讲理地加人罪名。公元前651年,晋献公死。受晋献公之托,大臣荀息拥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君。这时,以里克、丕郑为首的忠于太子申生、公子重耳、公子夷吾的一班大臣派人刺杀奚齐于停丧处所。而后,荀息又拥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。不久,又被里克派人杀之于朝,荀息也被迫自杀。在秦、齐诸大国的支持下,夷吾归国为君,是为晋惠公。他即位后,为了巩固自己地位,就于公元前650年下令里克自杀。他说,没有你,我就当不了国君。然而,几个月来,你先后杀死了两个国君和一个大臣,现在我当你的国君,不是很困难的吗?里克这时已看透了晋惠公的真实面目。回答说,如果我不杀死那两个国君,哪里轮到你坐这个位子。你现在想处死我,给我强加一些罪名,那是很容易的。随即自杀了。

【出典】:

左传·僖公十年》:“夏四月,周公忌父、王子党会齐隰朋立晋侯。晋侯杀里克以说将杀里克,公使谓之曰:‘微子,则不及此。虽然,子杀二君与一大夫,为子君者,不亦难乎?’对曰:‘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臣闻命矣。’伏剑而死。”

【例句】:

宋·刘克庄《与郑丞相书》:“凡人之身,岂能无过;苟欲加罪,何患无辞!” 清·归庄《感事寄二受翁二首》之二:“欲加之罪岂无辞,惟德成邻乃见疑。”


其他 《左传·僖公十年》载:晋献公死后,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和公子卓,以及大夫荀息。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。将杀里克时,惠公派使臣对他说:“微子则不及此。虽然,子弑二君,与一大夫,为子君者不亦难乎?”对曰:“不有废也,君何以兴? 欲加之罪,其无辞乎? 臣闻命矣。”伏剑而死。后用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指随心所欲地诬陷别人。姚雪垠《李自成》2卷27章:“‘可是,老徐,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,咱们收拾了他,对别人怎么说呀?’‘~!’”△贬义。用于指罗织罪名,诬陷无辜者。→故入人罪 罗钳吉网 莫须有 ↔罪有应得 不打自招。也作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词”。也省作“欲加之罪”。


【词语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】  成语: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汉语词典: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

猜你喜欢

  • 如蚁附膻

    源见“膻行”。比喻趋炎附势、追名逐利的行为。梁启超《灭国新法论》:“夫使外国借债于我,而非有大欲在其后也,则何必互争此权,如蚁附膻,如狗夺骨?”见“如蚁慕膻”。梁启超《灭国新法论》:“夫使外国借债于我

  • 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

    毒:毒辣。丈夫:男子汉。 恨心小的人,不是君子,手段不毒辣的人,不是丈夫。 元明戏剧小说中的熟语,反映了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。语出元.关汉卿《望江亭》二折:“常言道:‘恨小非君子,无毒不丈夫。’论这

  • 释之结袜

    源见“结袜”。谓高官卑躬敬老。唐李瀚《蒙求》:“子房取履,释之结袜。”

  • 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

    同“不正李园冠”。《警世通言.小夫人金钱赠年少》:“使不得!第一家中母亲严谨;第二道不得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正冠;要来张胜家中,断然使不得。”其他 走经瓜田别弯腰提鞋子,路过李树下不要举手理正帽子。比喻

  • 汉节

    源见“苏武节”。借指朝廷的封赏。宋曾巩《庭桧呈蒋颖叔》诗:“汉节从来纵真赏,谢庭兰玉载芳音。”亦指持节的使者。明谢榛《送谢给事封蜀》诗:“使星巴 蜀外,汉节夜郎西。”【词语汉节】   汉语大词典:汉节

  • 渴日

    《三国志.魏王肃传》“〔董遇等〕亦历注经传,颇传于世”裴松之注引三国 魏鱼豢《魏略》:“苦渴无日。”渴,“竭”的古字。后以“渴日”谓时间不足。明杨慎《艺林伐山.渴日竞辰》:“魏董遇字季真,从学者苦渴日

  • 戴渊剑

    南朝 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自新》:“戴渊少时,游侠不治行检,尝在江 淮间攻掠商旅。陆机赴假还洛,辎重甚盛,渊使少年掠劫。渊在岸上,据胡床,指麾左右,皆得其宜。渊既神姿峰颖,虽处鄙事,神气犹异。机于船屋

  • 谢公

    源见“谢公屐”。指晋代喜遨游山水的谢灵运。唐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诗:“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”【词语谢公】   汉语大词典:谢公

  • 三唤

    《宋史.宗泽传》:“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,每为潜善等所抑,忧愤成疾,疽发于背。诸将入问疾,泽矍然曰:‘吾以二帝蒙尘,积愤至此。汝等能歼敌,则我死无恨。’众皆流涕曰:‘敢不尽力!’诸将出,泽叹曰:‘出

  • 颜公食粥

    唐.颜真卿《乞米帖》云:“拙于生事,举家食粥已数月,今又罄乏,实用忧煎。”唐.颜真卿由于不善於钻营,致全家食粥。后以喻家贫之典。宋.苏轼诗集卷六《次韵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》诗,其一:“杜叟挽衣那及胫,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