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望门投止

望门投止

形容人在窘迫之中,来不及选择生存之处,见到人家即要求藏起来。张俭(115-198年),字元节,山阳高平(今山东邹县)人。桓帝延熹八年(165年),张俭在任山阳东部督邮时,曾向朝廷揭发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犯下的罪恶。不久,侯览党羽即告发张俭与同郡24人共为部党,朝廷即下令逮捕张俭。张俭被迫四处逃亡。所至之处,顾不得问明主人身分,即要求隐藏其家。由于人们敬仰张俭不畏权贵,所以也都愿意为他提供隐身之所,即使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。

【出典】:

后汉书》卷67第2210页,《党锢·张俭》:“俭得亡命,困迫遁走,望门投止,莫不重其名行,破家相容。”

【例句】:

清·谭嗣同《狱中题壁》:“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。”


连动 逃难或出奔时,见有人家,就去投宿,求得暂时存身。形容窘迫中暂求隐匿。语出《后汉书·张俭传》:“俭得亡命,困迫循走,望门投止,莫不重其名行,破家相容。”朱自清《论气节》:“那时逃亡的党人,家家愿意收留着,所谓‘~’,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,这种党人,大家尊为气节之士。”△多用于描写处境的窘迫。


【典源】 《后汉书·党锢列传·张俭传》: 张俭字元节,“延熹八年,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。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,残暴百姓,所为不轨。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,请诛之。览遏绝章表,并不得通,由是结仇。乡人朱并,素性佞邪,为俭所弃,并怀怨恚,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,于是刊章讨捕。俭得亡命,困迫遁走,望门投止,莫不重其名行,破家相容。”

【今译】 后汉张俭字元节,为官正直,任山阳郡东部督邮,当权宦官中常侍侯览家在所管地内,残害百姓,张俭上奏弹劾侯览罪恶,因而与侯览结仇。后侯览借故加罪张俭,捉拿他。张俭逃走,路上见人家便去投宿,人家都钦重他的高风亮节,冒着灭家的危险收留他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指亡命逃难; 也用以指飘泊无依。

【典形】 飘零张俭、破家张俭、逃张俭、望门投止、无家张俭、一身作客、望门投鞭、张俭无家。

【示例】

〔飘零张俭〕 清·钮琇《感事》:“恸哭范滂犹有母,飘零张俭已无家。”

〔破家张俭〕 清·计东《答云间蒋驭闳》:“破家张俭飘零久,赁保王成辛苦多。”

〔逃张俭〕 清·沈钦圻《后咏史》:“不容党锢逃张俭,只许烟花选莫愁。”

〔望门投止〕 清·谭嗣同 《狱中题壁》:“望门投止思张俭,忍死须臾待杜根。”

〔无家张俭〕 清·左辅《南浦·夜寻琵琶亭》:“我是无家张俭,万里走江城。”

〔一身作客〕 明·钱晔《赠周岐凤》:“一身作客如张俭,四海何人是孔融。”


【词语望门投止】  成语:望门投止汉语词典:望门投止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浪金椎

    同“博浪椎”。清朱彝尊《水龙吟.谒张子房祠》词:“当年博浪金椎,惜乎不中秦皇帝。”

  • 中年陶写

    源见“东山丝竹”。谓中年后以音乐怡悦性情,消愁解闷。清曹溶《唐多令.沈石友宅同王觉斯听歌达旦》词:“会得中年陶写意,商女唱,也轻盈。”

  • 荆卿燕市

    源见“燕市悲歌”。指侠士的豪放行为。南朝 梁江淹《泣赋》:“若夫景公 齐山,荆卿 燕市,孟尝闻琴,马迁废史。”

  • 雁沉鱼阻

    同“雁杳鱼沉”。宋晁端礼《醉蓬莱》词:“水远山高,雁沉鱼阻,奈信音难寄。”【词语雁沉鱼阻】   汉语大词典:雁沉鱼阻

  • 挂服

    同“挂朝衣”。南朝 梁任昉《〈王文宪集〉序》:“三年,解丹阳尹……挂服捐驹,前良取则。”【词语挂服】   汉语大词典:挂服

  • 昼锦堂

    汉.司马迁《史记.项羽本纪》:“曰:‘富贵不归故乡,如衣绣夜行,谁知之者!’”西晋.陈寿《三国志.魏书.张既传》:“张既字德容,冯翊高陵人也。……魏国既建,为尚书,出为雍州刺史,太祖谓既曰:‘还君本州

  • 企予

    三国 魏曹丕《秋胡行》诗:“企予望之,步立踌蹰。”企,踮起脚。予,犹“而”,助词。后以“企予”表示伫立。《文选.陆机〈叹世赋〉》:“望汤谷以企予,惜此景之屡戢。”李善注:“《毛诗》曰:‘谁谓宋远,跂予

  • 凿齿尺牍

    《晋书.习凿齿传》:“习凿齿字彦威,襄阳人也。……少有志气,博学洽闻,以文笔著称。荆州刺史桓温辟为从事,……温出征伐,凿齿或从或守,所在任职,每处机要,莅事有绩,善尺牍论议,温甚器遇之。”晋.习凿齿,

  • 舆人诵

    《左传.襄公三十年》:“(郑子产)从政一年,舆人诵之曰:‘取我衣冠而褚(chǔ通储)之,取我田畴而伍之。孰杀子产,吾其与之。’及三年,又诵之曰:‘我有子弟,子产诲之;我有田畴,子产殖之。子产而死,谁其

  • 挂瓢饮犊

    源见“许由瓢”、“许由洗耳”。指遁世隐居。清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.滦阳消夏录二》:“人人为巢 许,则至今洪水横流,并挂瓢饮犊之地,亦不可得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