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曲高和寡

曲高和寡

战国楚.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》、《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;其为《阳阿》、《薤露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;其为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楚襄王听了别人的流言,责问宋玉行为是否有所不检点。宋玉用国中有人唱雅俗不同曲调的歌和者多寡不同作比,说明“曲高弥寡”的道理,借以表明自身行为清高,不同于流俗,故而得不到大家的赏识。后因用以比喻人品、言论或作品越高雅艰深,知音也就越少。

清.刘鹗《老残游记.续篇》第五回:“我在省城,只听人称赞靓云,从没有人说起逸云,可知道曲高和寡呢!”


主谓 乐曲的格调越高,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。比喻文艺作品或言行越高深,理解它的人就越少。语本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《下里巴人》,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……其为《阳春白雪》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;引商刻羽,杂以流徵,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。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※曲,不读作qū。和,不读作hé,意为“唱和”。△有时用来客观地赞扬作品或言行精妙绝伦,超卓不凡;有时则用来讽刺文艺创作不通俗,不大众化,或讽刺某些唱高调的人。↔一唱百和


解释意谓曲调高雅,能跟着唱的人就少。比喻知音难得。后亦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,能理解的人很少。

出处战国楚·宋玉《对楚王问》:“客有歌于郢中者,……是其曲弥高,其和弥寡。”

战国时期,楚国国君楚襄王听到别人诽谤宋玉的谗言。有一次,他问宋玉:“你的所作所为大概有不妥之处吧,不然大家怎么都这么不称赞你呢?”宋玉回答说:“啊!大概有这种情况。不过希望大王先原谅我的过错,让我把话说完。”

宋玉接着说道:“有个人在楚国的都城郢城里唱歌,一开始唱的是《下里巴人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千人,接着他又唱《阳陵采薇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有数百人,随后他又唱《阳春白雪》,城里接着他应和的只有几十个人,最后,这人又唱起又高又细的商羽之调,中间还夹杂着征音的变调,这时城里能够接着应和的,仅仅只有几个人而已。因此,曲子的声调越高,能跟着应和的人就越少。因此鸟类里有凤凰而鱼类里有大鲸,凤凰能高飞至九千里,穿越层层白云,背负广袤的青天,在辽阔深远的天空自由翱翔。田间地头的小(yàn)雀,怎么能决断天地的高远呢?鲸早晨从昆仑山出发,中午在东海边的碣石晾晒鱼鳍,晚上在河南的孟诸之泽中歇息。池塘里的小鱼,又怎能丈量江海之大呢?其实,并非只是鸟里有凤凰、鱼里有大鲸,读书人中也一样。道德高尚的人有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,超然于世却不同流合污。世俗中的浅陋之人,又哪里明白我的所作所为呢?”

近义阳春白雪

反义下里巴人

例句

曲高和寡就容易脱离群众。


【词语曲高和寡】  成语:曲高和寡汉语词典:曲高和寡

猜你喜欢

  • 玉川七碗

    同“玉川茶”。清查慎行《安公子.题余鸿客杏花村居》词:“借玉川七碗为谈麈,看清风出屋,洒作竹梢凉雨。”

  • 九流三教

    同“三教九流”。元 武汉臣《玉壶春》第二折:“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,八万四千傍门尽晓。”《三国演义》第六十回:“文有相如之赋,武有伏波之才,医有仲景之能,卜有君平之隐。九流三教,出乎其类,拔乎其萃

  • 赤绳绾足

    源见“月下老人”。谓姻缘前定。明张景《飞丸记.盟寻泉石》:“想赤绳绾足再难逃,只愿得同谐到老。历天长地久,永把瑟琴调。”见“赤绳系足”。明·张景《飞丸记·盟寻泉石》:“想~再难逃,只愿得同谐到老历天长

  • 女无美恶,入宫见妒;士无贤不肖,入朝见嫉

    女子不论美丑,一进了王宫就被人妒忌;士人不论优劣,一进入朝廷,就遭人嫉恨。 表示人处于某种优越的地位,就免不了要招致非毁。语出汉.邹阳《狱中上书自明》:“故女无美恶,入宫见妒;士无贤不肖,入朝见嫉。

  • 掘狱

    源见“丰城剑气”。指雷焕掘丰城狱底得宝剑事。比喻有识者发现人才。宋黄庭坚《晚泊长沙示秦处度范元实》诗之一:“昔在秦少游,许我同门友。掘狱无张 雷,剑气在牛斗。”

  • 孔堂

    源见“入室升堂”。喻学问道德的高深境界。晋陆云《与陆典书书》:“言偃昭烈于孔堂,员武迈功于诸侯。”【词语孔堂】   汉语大词典:孔堂

  • 耳顺

    同“耳顺之年”。《旧唐书.刘祥道传》:“壮室而仕,耳顺而退。”亦借指六十之数。清尹会一《与王若霖吏部书》:“寄呈耳顺,聊备薪水,节留数月之用,为祷!”【词语耳顺】   汉语大词典:耳顺

  • 封胡遏末

    南朝.宋.刘义庆《世说新语.贤媛》记载,东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轻视她的丈夫王凝之,曰:“一门叔父,则有阿大、中郎,群从兄弟,则有封胡、遏末,不意天壤之中,乃有王郎!”刘孝标注:“封胡,谢韶小字;遏末,谢

  • 竖牛之祸

    《左传.昭公四年》、《昭公五年》载:春秋时,鲁 叔孙穆子与庚宗妇人所生之子,号曰牛,官为“竖”,称竖牛。受宠,使参与政事,后酿成祸乱。后因以“竖牛之祸”为昵爱酿祸之典。清袁枚《随园随笔.术数》:“叔孙

  • 不怕官,只怕管

    不怕上面的大官。只怕直接管辖自己的顶头上司。这是元明时期的熟语。《水浒全传》二回:“我不想正属他管。自古道:‘不怕官,只怕管。’俺如何与他争得?”《醒世恒言.薛录事鱼服证仙》:“俗谚有云:‘不怕官,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