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晋君听琴

晋君听琴

韩非子.十过》:春秋时,卫灵公携乐官师涓访晋,晋平公欲闻新声而使师涓鼓琴。未终曲,晋乐师旷阻止不用再弹,平公问其所以,“师旷曰:‘此师延之所作,与纣为靡靡之乐也。及武王伐纣,师延东走,至于濮水而自投。故闻此声者,必于濮水之上。先闻此声者,其国必削。不可遂。’”平公固请师旷允许师涓奏完此乐,又请师旷奏清徵之声,接着又要求师旷奏清角之声,“师旷不得已而鼓之,一奏而有玄云自西北方起;再奏之,大风至,大雨随之,裂帷幕,破俎豆,隳廊瓦。坐者散走,平公恐惧,伏于廊室之间。晋国大旱,赤地三年,平公之身遂癃(手足不灵活)病。”

春秋时候晋平公喜听音乐,追求逸乐,他固请师旷奏清角之声,结果引出晋国大旱,他自己也得了罢癃的病症。这个故事虽然玄虚,而韩非的用意却在于指出,不务治国之本,却一味追求声色享乐,其结果必然导致穷身败国。后以“晋君听琴”比喻不务国政,却一味追求声色狗马引出的教训。“靡靡之乐”后常作“靡靡之音”,原形容柔弱、委靡不振的乐声,后泛指一切不健康的黄色乐曲。

史记.殷本纪》:“(纣)使师涓作新淫声,北里之舞,靡靡之乐。”郭沫若《孔墨的批判》:“故尔所谓‘郑声淫’的‘淫’应该是过高的意思,决不是如像《毛毛雨》之类的那种所谓靡靡之音,倒是可以断言的。”


【典源】 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(卫灵公)遂去之晋。晋平公觞之于施夷之台。酒酣,灵公起曰:‘有新声,愿请以示。’平公曰:‘善。’…… (晋平公) 反坐而问曰:‘音莫悲于清徵 (zhi) 乎?’师旷曰:‘不如清角。’平公曰:‘清角可得而闻乎?’师旷曰:‘不可。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上,……作为清角。今主君德薄,不足听之,听之将恐有败。’平公曰:‘寡人老矣,所好者音也,愿遂听之。’师旷不得已而鼓之。一奏,而有玄云从西北方起; 再奏之,大风至,大雨随之,裂帷幕,破俎豆,隳廊瓦。坐者散走,平公恐惧,伏于廊室之间。晋国大旱,赤地三年,平公之身遂癃病。”

【今译】 春秋时卫灵公到晋国去,晋平公在施夷之台设宴欢迎。酒酣之时,灵公起身说:“听说有新乐,请演奏。”平公说:“好。”于是平公先让师涓演奏清商之曲,又使师旷弹奏清徵之音。平公又问:“没有比清徵更新的音乐吗?”师旷答道:“清徵不如清角。”平公说:“可以听听吗?”师旷说:“不可以听。从前黄帝与鬼神在泰山之巅聚会,作下《清角》乐曲。您今德薄,不能听它,听了恐将招祸。”然而平公坚持要听,师旷不得已而弹奏。一弹,则黑云从西北方涌来; 再弹,顿时风雨交加,撕碎帘帷,掀翻食具,吹落屋瓦。宾客四散逃走,平公伏在屋子里怕得发抖。以后晋国连续三年大旱,赤地千里,平公也身患重病。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表现音乐泣鬼神、惊天地; 也用以指君主不理政事,逸乐误国。

【典形】 飞瓦弹清角、晋君听琴、清角。

【示例】

〔飞瓦弹清角〕 宋·苏轼《次韵刘景文赠傅羲秀才》:“未能飞瓦弹清角,肯便投泥戏泼寒。”

〔晋君听琴〕 唐·李白 《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》:“折杨黄华合流俗,晋君听琴枉清角。”

〔清角〕 魏·曹丕《善哉行》:“清角岂不妙,德薄所不任。”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乐石

    《古文苑.李斯〈峄山刻石文〉》:“今皇帝壹家天下,兵不复起……群臣颂略,刻此乐石,以著经纪。”章樵注:“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,如泗滨浮磬之类。”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,后以之泛指碑石或碑碣。唐柳宗元《故殿中

  • 七获

    源见“七纵七擒”。指七擒孟获。喻善于用兵,使对方心悦诚服。南朝 梁范云《数名诗》:“七获美前载,克俊嘉昔闻。”

  • 官烛未然

    三国吴.谢承《后汉书》:“巴祇为扬州刺史,与客坐暗中,不然官烛。”(引自《初学记》卷二五)“然”义同“燃”。东汉扬州刺史为政清廉节俭,夜间接待客人都不点燃公家的蜡烛。后以此典称颂清廉奉公的官员。唐.李

  • 衒鬻

    同“衒玉自售”。宋 王闢之《渑水燕谈录.名臣》:“祥符中,王沂公奉使契丹,馆伴耶律祥颇肆谈辨,深自衒鬻,且矜新赐铁券。”【词语衒鬻】   汉语大词典:衒鬻

  • 排沙见金

    见“排沙简金”。【词语排沙见金】  成语:排沙见金汉语大词典:排沙见金

  • 契阔

    307 ① 久别的情愫。《后汉书。范冉传》:“行路急猝,非陈契阔之所,可共前亭宿息,以叙分隔。”【词语契阔】   汉语大词典:契阔

  • 沉灶生蛙

    参见[沉灶产蛙]。晋.成公绥《阴霖赋》:“百川泛滥,潢潦横流,沉灶生蛙,中庭运舟。”见“沉灶产蛙”。晋·成公绥《阴霖赋》:“百川泛滥,潢潦横流,~,中庭运舟。”【词语沉灶生蛙】  成语:沉灶生蛙汉语大

  • 秦冤

    源见“秦狱气”。指冤狱。唐骆宾王《幽絷书情通简知己》诗:“自悯秦冤痛,谁怜楚奏哀?”【词语秦冤】   汉语大词典:秦冤

  • 戛玉敲冰

    形容声音响亮清脆。唐代白居易《听田顺儿歌》:“戛玉敲冰声未停,嫌云不遏入青云。”后用来形容文章音节铿锵有声。宋代王迈《祭海阳县林磻渔先生文》:“先生之学,涵古茹今;先生之学,戛玉锵金。”见“戛玉敲金”

  • 倒持

    参见:倒持泰阿【词语倒持】   汉语大词典:倒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