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吧>历史百科>历史典故>日近长安远

日近长安远

世说新语.夙惠》:“晋明帝(司马绍)数岁,坐元帝(司马睿)膝上。有人从长安来,元帝问洛下消息,潸然流涕。明帝问何以致泣?具以东渡意告之,因问明帝: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?’答曰:‘日远。不闻人从日边来,居然可知。’元帝异之。明日,集群臣宴会,告以此意。更重问之,乃答曰:‘日近。’元帝失色曰:‘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?’答曰:‘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’”关于此说又见《晋书.明帝纪》。

公元三一一年(永嘉十一年),前赵刘曜攻破洛阳,俘虏了晋怀帝,后又攻陷长安,晋愍帝被俘,于是西晋遂亡。晋元帝司马睿,在中原南迁士族的支持下,联合江南氏族,在南京建立了东晋政权。晋明帝数岁时,一次长安来人与元帝闲谈,当元帝问明帝长安和日哪个远时,明帝回答说:“日远,不闻人从日边来,居然可知。”为彰明帝的聪明,第二天在朝臣宴会上,再次问他这个问题时,明帝却回答说“日近”。这使元帝大为吃惊,问他为什么改变了昨日的答话,明帝说:“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”

后因以“日近长安远”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。

元.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望眼连天,日近长安远。”

清.孔尚任《桃花扇》第三十八出“沈江”:“〔锦缠道〕哭声动九原,日近长安远。加鞭,云里指宫殿。”


其他 长安,古都,今西安。太阳看得见,觉得近;京城长安看不见,所以觉得远。比喻远离京城,却又向往京城。语本南朝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夙惠》:“晋明帝数岁,坐元帝膝上。有人从长安来……因问明帝: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?’答曰:‘日远。不闻人从日边来,居然可知。’元帝异之。明日,集群臣宴会,告以此意。更重问之,乃答曰:‘日近。’元帝失色曰:‘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?’答曰:‘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’”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跨上白骡鞯,空江野路,哭声动九原。~,加鞭,云里指宫殿。”△多用于描写故国情怀。


【典源】《世说新语·夙惠》:“晋明帝数岁,坐元帝膝上。有人从长安来,元帝问洛下消息,潸然流涕。明帝问何以致泣?具以东渡意告之。因问明帝:‘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?’答曰:‘日远。不闻人从日边来,居然可知。’元帝异之。明日集群臣宴会,告以此意,更重问之。乃答曰:‘日近。’元帝失色,曰:‘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?’答曰:‘举目见日,不见长安。’”《初学记》卷一引南朝梁·刘劭《幼童传》亦载,文大略同。

【今译】 东晋明帝司马绍年数岁时,有次坐其父元帝膝上,有人从长安来,元帝问他洛阳的情况,不禁流泪。司马绍问为什么哭?元帝告诉他因为中原动乱,皇室东渡长江的经过。又问司马绍:“你觉着长安与太阳哪个远?”司马绍答:“太阳远,从未听过有人从太阳边来,因此知道。”元帝很惊异。第二天会集群臣宴会,告诉他们这回事,又问司马绍这个问题。司马绍答道:“太阳近。”元帝奇怪,问:“你怎么与昨天回答的不一样?”司马绍说:“举头只见太阳,却看不见长安。”

【释义】 后以此典形容不得接近皇帝,蒙受赏识; 或指向往京都、朝廷而无法达到。

【典形】 长安不见、长安近、长安日、长安日近、长安远、日近长安远、日远长安、知日近、长安近日边、出门望长安、洛阳远如日、举头唯见月。

【示例】

〔长安不见〕 唐·李白《登金陵凤凰台》:“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”

〔长安近〕 清·赵翼《哭璞涵之讣》:“空悬望眼长安近,欲返遗骸蜀道难。”

〔长安日〕 唐·岑参《忆长安曲》之一:“长安不可见,但见长安日。”

〔长安日近〕 明 · 汤显祖 《紫钗记》:“回首长安日近,东方送使君,南陌恨闺人。”

〔长安远〕 唐·温庭筠《送崔郎中赴幕》:“相思休话长安远,江月随人处处圆。”

〔日近长安远〕 清·孔尚任《桃花扇》:“日近长安远,加鞭,云里指宫殿。”

〔日远长安〕唐·骆宾王《上廉察使启》:“既而日远长发,出蓬门而西笑;云飘吴会,遥松浦以南浮。”

〔知日近〕 清·黄遵宪《车驾驻开封府》:“举首长安知日近,肯留河上再迁延。”


【词语日近长安远】  成语:日近长安远汉语词典:日近长安远

猜你喜欢

  • 五侯七贵

    源见“五侯”、“七贵”。泛指达官显贵。唐李白《流夜郎赠辛判官》诗:“昔在长安醉花柳,五侯七贵同杯酒。”【词语五侯七贵】  成语:五侯七贵汉语大词典:五侯七贵

  • 夙谈孔雀

    源见“君家果”。形容人年少多智,捷对善辩。唐骆宾王《上瑕丘韦明府启》:“幼辩羝羊,演飞龙之秘策;夙谈孔雀,对家禽之丽词。”

  • 爱才如命

    爱惜人才如同爱惜自己生命一般。《聊斋志异.胭脂》:“施愚山先生校士山左,爱才如命,奖励后进,非止衡文无屈士也。”见“爱才若渴”。《说岳全传》31回:“本帅~,何必过谦?”【词语爱才如命】  成语:爱才

  • 染丝之变

    源见“墨子悲染丝”。喻人或事物受环境习俗影响而改变。《晋书.袁乔传》:“故友之好,请于此辞:染丝之变,墨翟致怀;岐路之感,杨朱兴叹。况与将军游处少长,虽世誉先后而臭味同归也。”见“染于苍则苍,染于黄则

  • 学惭麟角

    源见“麟角㈡”。谦称学无所成。唐骆宾王《上齐州张司马启》:“学惭麟角,德类鸿毛。愧汗如浆,忧心如厉。”

  • 疥癣之疾

    《国语.吴语》:“夫齐鲁譬诸疾,疥癣也,岂能涉江淮而与我争此地哉!”疥与癣为两种轻度皮肤病,其病在外,为害微小。后因以“疥癣之疾”比喻为害尚轻的祸患或无关要紧的小毛病。明.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八十七回:

  • 买桂炊玉

    源见“食玉炊桂”。原喻物价昂贵,后转喻生活豪华。宋黄庭坚《戏和于寺丞》:“王家圭田登几斛,于家买桂炊白玉。”

  • 寡众不敌

    见“寡不敌众”。

  • 动容窃斧

    源见“窃?”。形容人目随心乱,怀疑他人偷窃。南朝 宋颜延之《庭诰》:“嫌或疑心,诚亦难分。动容窃斧,束装偷金,又何足论也!”

  •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

    薄、言:都是语助词。愬:同“诉”,诉说。 去他那里诉说,碰上他正在发怒。 表示诉说得不是时候。语出《诗.邶风.柏舟》:“我心匪鉴,不可以茹。亦有兄弟,不可以据。薄言往愬,逢彼之怒。”《世说新语.文